中海油推进了三年的深海战略遭遇到尴尬的困境:代表了国家战略的深海开发是中海油没有选择的道路,但是断崖式的油价暴跌让深海开发的经济性彻底丧失。这似乎是中海油即是国家石油公司又要追求经济效益的必然结果。
7月2日,南海风平浪静,明黄色的中海油服“兴旺号”钻井平台在碧海蓝天间格外显眼。上午11时,“兴旺号”的钻头探入1289米水深的海底地层,正式开始在南海荔湾3-2气田钻井。
“兴旺号”是中集来福士十年来向中海油服交付的第四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也是中海油集团公司拥有的第七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不过,“兴旺号”背后的故事并不像当天南海一样波澜不惊。如果不是国际油价在过去大半年里断崖式下跌,“兴旺号”此时应该不会出现在南海。
2012年,中海油正式推行自己的深海战略,以“981”为代表的一系列深海油气勘探开发行为不仅为中海油获得了经济上的不菲收益,更是在国家形象的争取和强硬一面获得了各界的积极评价。
但是在这一轮低油价套下的枷锁里,难度大、成本高的深海油气勘探开发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几乎所有的石油公司都放慢了深海油气开发的步骤,压缩了相关的投资。有业内人士预计,全球约一半的深海油气开发都已暂停。
对于中海油这家正卯足了劲儿从浅海走向深海的海洋石油公司来说,此时大跌的油价就像一位新手司机在马路上遇到了一个较高的坎,需要很大的马力和较好的技术才能跨过这道坎。
作为一家同时拥有甲方和乙方的企业,中海油总公司面临的挑战不仅是收入的下降和投资的压力,油价下跌还导致海洋油气开发的服务价格和工作量双双出现下降,其油服公司也面临着收入和利润下降的巨大压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海油内部资深人士对《能源》记者说,与市场化的国际石油公司相比,中海油更大的属性仍然是国家石油公司,其经营业绩不能完全用经济效益来评断,中海油进军深海有着更高层面的使命和政治任务。但油价下跌后,中海油深海战略的确受到了影响,前期所做的投资,现在要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
低油价打压深海开发
“兴旺号”是中海油在南海油气勘探投入的第四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其作业的荔湾3-2-2井水深约1300米,设计钻井深度约3600米。该井的第一阶段作业由“海洋石油981”在2013年完成,“兴旺号”到达井位后将直接进行油气层的钻井作业及油气测试作业。
南海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油气资源量约占我国油气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其中70%蕴藏深海。中海油将南海深水海域设定为其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区。
作为中海油目前技术水平最高的深海钻井平台,“兴旺号”承接的工作本应该是难度更大的作业。其工作水深1500米,最大钻井深度7600米,配备了世界最先进的钻井系统和DP3动力定位系统,设计环境温度为零下20度,满足海工行业最严格的挪威石油工业技术法规(NORSOK)要求,满足全球90%海域油气钻探需求。
据接近“兴旺号”的权威人士对《能源》记者透露,该平台本是为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下称挪威国油)量身打造的,其目标作业区域是世界上难度最大的极地海域作业。然而,在其从设计到交付的35个月里,国际油价已从100美元/桶左右的高价拦腰截断。
油价下跌后,挪威国油为了削减成本,暂停了一系列的海工装备租约,与“兴旺号”的租赁合同也变得遥遥无期。上述人士说,在进入极地海域作业无望的情况下,中海油转而将“兴旺号”放到国内海域进行作业,但其实南海的作业难度远低于极地海域,本不用如此高水平的钻井平台。“这就好像杀鸡用了牛刀。”
中海油总公司在照顾中海油服生意的同时,其甲方企业中海油有限公司则面临着油价下行投资缩减的压力。
近两年是中海油有限公司在自营深水勘探方面最为关键的时期,取得了两项重大突破。去年3月,中海油自营深水勘探首获突破,在南海琼东南盆地获得重要深水天然气新发现陵水17-2。今年1月,该公司又获得了第二个自营深水中型以上天然气发现——陵水25-1。
但是在低油价环境下,中海油的深海战略步伐或将有所放缓。中海油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部有关负责人对《能源》记者说,短期内公司的勘探投资将侧重在核心区域——中国海域,尤其是成熟区和滚动勘探;而高成本、高风险的井,包括深水井、深层井和高温高压井,将适当调减。
中海油有限公司2015年经营战略展望报告显示,今年其资本投资约为700-800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预计下降26-35%。其中勘探投资为147-168亿元,同比下降29-38%。
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海油内部人士称,2012年大手笔收购尼克森的行为对中海油现金流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在收购之后,中海油在国内的很多非主业项目已经陆续放缓,今年遭遇到油价暴跌,投资更是捉襟见肘。
对于一家上游公司来说,高投入、高产出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天然法则。但是在下降约三分之一的投资幅度后,如果要保证产量稳定增长,中海油就必须要砍掉高投入、短期产量贡献低的深海油气勘探开发。
而对中海油服来说,无论是中海油有限公司这样的自家甲方公司,还是挪威国油那样的国际石油公司客户,都在减少深海勘探开发的投资,业绩下滑已成定局。
中海油服2015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受油公司勘探开发投资力度减少影响,中海油服大型装备使用率不饱满。该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人民币62.979亿元,同比下降6.7%;净利润为人民币9.837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0.6%。
中海油服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李勇称,2015年一季度影响业绩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服务价格的下降,其降幅与国际市场基本保持同步。一季度工作量减少还不是十分明显。进入二季度,将有更多的大型装备空闲下来等待合同,对中海油服的经营形成了严重的挑战。
在低油价的打压下,中海油进军深海的战略被迫放缓,同时,中海油服在深海油气开发方面的作业量也大幅下滑。如果油价继续走低,其深海战略就将蒙上更大的不确定性。
“深水舰队”的忧虑
由于前期油价高涨的大好形势,中海油在深海方面的布局已然落下,即使现在开始放缓开发的步伐,其深海装备的规模已经扩大,相关的折旧、维护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在购进“兴旺号”之前,中海油已相继建造了“海洋石油981”、“先锋号”、“进取号”、“创新号”、“南海八号”、“南海九号”等六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此外,“十二五”期间,中海油还投资了“海洋石油201”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等一系列深水装备,构建了一支向高端深水油田市场迈进的“深水舰队”。
中海油给《能源》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中海油已经拥有各类深水平台船舶42艘,其中勘探开发类装备22艘,工程辅助类装备18艘,另有2艘FPSO。其中达到3000米作业水深的深海装备6艘。这些装备分别担负从地球物理勘探、地质勘察、钻井作业、海底铺管、物资保障等不同职能。
中海油董事长、党组书记杨华日前表示,目前,中海油已建成了一批高端深水装备,基本掌握了全套深水勘探开发和钻完井技术,并培养了一大批深水技术和管理人才。“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快高端深水装备的建设步伐,提升公司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
不过,在《能源》记者向中海油方面追问其未来投资深水装备的具体计划后,截止记者发稿时,中海油总公司并未对此为题作出回复。
中海油在扩大深水装备规模的同时,世界深水油气开发的市场却在萎缩。与“兴旺号”同属一个系列的“先锋号”、“进取号”、“创新号”三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曾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赴挪威北海海域作业,但都于近期结束了在北海的作业。“南海九号”也曾长期作业于北海和西非海域,也于2013年引进回国并投入国内海域的生产。
但国内海域的油气勘探远不能满足中海油深海装备的工作量,该公司已在积极开拓新的海外市场。目前中海油有16座钻井平台在东南亚、中东、北海、墨西哥等海外区域提供作业服务。今年年初,“海洋石油981”也走出国门,在孟加拉湾海域水深1700多米的地方开钻,完钻井深超过5030米。
尽管如此,中海油旗下的深水装备目前还是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闲置,折旧和维护费用高昂。前述中海油资深人士称,除了国际油价的下跌,陆上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也对深海油气开发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深水装备的闲置。而与浅水装备、陆上油气开发装备相比,深水装备折旧费率更高,日常维护成本也十分高。
“扩大深水装备规模的决策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现在体现出来的经济损失却没有其他的渠道可以消化。这就是中海油既是国家石油公司,又以市场化的经济效益考核的双重性所要承受的经济代价。”该人士无奈地说道。
今年前三个月,中海油服营业外支出为人民币610万元,较去年同期的330万元增加了280万元,增幅高达84.9%。该公司业绩报告称,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处理固定资产损失增加了270万元。
整个上半年来看,中海油服的成绩单或将十分难看。其发布业绩预报显示,受服务价格下降和工作量下降以及资产(和商誉)减值的影响,预计公司2015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80%左右。
在此情况下,中海油服不得不进行裁员。6月26日,中海油服宣布,受作业合同不饱满等因素影响,中海油服在欧洲北海地区的子公司COSLDrillingEuropeAS在北海地区裁员229人。
只不过,在低谷期裁员已经被业内认定是石油公司治标不治本的措施。中海油也清楚这不过是权宜之计。问题的关键在于,诞生于高油价时期的深海油气资源开发从一开始就高度依赖于高油价。一旦油价下跌,立刻丧失原有的经济性。
这与北美页岩油气同病相怜,解决的方向也大致相同: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成本,让资源更有竞争力。毕竟,无论在哪种对未来数十年的世界能源供需预测中,油气都依旧是世界能源的中流砥柱。【作者:徐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