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多年,老挝政府采取了改革开放的振兴政策,经济多年保持百分之七以上的增速。变化是老挝最为热门的话题,每一条新的道路,新的大桥,新的大楼,都在这个国家里被修筑起来。
作为水利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老挝对于国家电力建设则更为重视。“东南亚蓄电池”是老挝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为此,也有许多来自中国的建设者们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寒去暑来,水电站、变电站、铁塔在崇山峻岭中拔地而起,一条条从城市到偏远山岭的公路也随着建设者的脚步蔓延。很多从未走出过大山的老挝人借此走向了城市,用上了电,将山里的农产品卖到了城市里,又从城市里带回了必需品。
变化渗透到了老挝人的方方面面,但也有没变的,一如那句“万家灯火,中老情深”。
从工程输出
到技术输出
老挝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国家电网体系,电网的建设更多的是跟随着发电厂的建设而一起产生。
一个国家的电网体系从无到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在规划之初,困难肯定是有的。更多的是系统、规范上的困难,用何种标准,如何运维,是否和以后的规划相辅相成。
老挝北部230千伏电网工程对于南网是一个“交钥匙”工程,建设完毕即是完成了任务,但为了保证南网的品质,南网员工还做了很多“份外的工作”。
完成了运维操作手册初稿的编写评审工作;编制完成北部电网项目和高抗项目的定值计算招标文件及技术规范书;组织编写培训计划……
如此对于老挝而言,改变的不只是又多了一个电网,更为重要的是技术理念的获取,这是一个国家电网建设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从投标工程
到主动给工程
南网人在很多方面对于老挝的电力人都是“交心”的,无论是在南塔河项目还是北部电网项目,老挝国家电力公司的相关技术人员都会在现场和南网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南网员工过硬的技术也赢得了好评。不少老挝国家电力公司各个省分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如果以后南网在老挝还有相关的电力建设项目,他们也希望能派技术人员前往现场跟随着南网的员工们一起建设,一起交流。
一个企业去他国做能源工程,被提防总是难免的,但南网的诚意已然改变了这样的困境。一个很小的例子是,在北部电网建设启动后,老挝国家电力公司对于“南网品质”是认可的,又将一项高抗工程交给云南国际负责建设。
从无电
到用上冰箱
南塔河1号水电站的项目涉及到近一万移民,而移民们的原住址很多是既不通路,也不通电的。虽然现阶段的移民建设还未竣工,但已有不少移民提前自行搬进了新家,为的就是能提早用上电。在南塔河1号水电站的一处移民点里,有的移民甚至用上了冰箱。
一名移民称,此前居住的房子是父辈们留下来的,虽有修葺,但条件仍比较艰苦,远不如移民点的新房,且新房不用花费一分钱。
从带着帐篷步行
到摩托车进城
数年前的老挝,有一些山村还没通路。当时,南塔河1号水电站的建设者们,从市区前往工地考察时,只能带着帐篷步行前往,有时候一走就是三天三夜。工地附近是有村庄的,但村庄的不少人从未走出过大山。
黑色的沥青路铺到南塔河1号电站项目部时,村庄的村民们请南网的建设者们吃了饭。据当时参加的员工说,一位老太太在吃饭时一边吃一边流泪。不仅仅是为了自己高兴,也是为了子孙后代而高兴。
现如今,这个不大村庄已经有了三十多台摩托车,顺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山村和城市的距离又进了一步。
从肩挑手提
到用车运输
45岁的宋潘是老挝琅勃拉邦省郭钮村副村长,7月恰巧是当地菠萝丰收的时节,宋潘上山收割菠萝时再也不用肩挑手提了。
光北部电网,云南国际就建设了700多座电塔,几乎每一个电塔下都会有一条路,路虽然简易,但对于不少在山林中有田地的当地人而言,工作的效率是大幅提高的。
过去没有路时,宋潘从自家的菠萝地挑着菠萝到山下马路边需要花费半个小时。现在用三轮摩托车运送,只要三两分钟就可抵达山下。
7月的琅勃拉邦正是旅游的好季节,郭钮村的路边,村民们摆着小摊,卖着刚刚从自家地里砍下的菠萝,小摊的一边则是运送菠萝下山的三轮摩托车。
从老挝
到中国去读书
南方电网公司从2011年开始,先后资助老挝留学生40名,安排在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及华北电力大学学习,分别于2015年7月和2016年7月毕业。
安提喷是2015年毕业的老挝留学生之一,她在参加老挝高考时,物理成绩为全老挝第一名。他们一行7名同学在昆明理工大学读书,安同学是唯一的一名女生。有数名毕业生毕业后前往老挝能矿部工作,而她则希望来南网,学习更多关于电力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安同学说,既然拿到了这次前往中国留学的名额,她也有义务为改变祖国而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在南塔河1号项目工作的老尹说道,项目刚开工时,一次他开着车从项目部返回会晒,路上有几个小朋友和他打招呼。“他们说他们没坐过汽车,能不能让他们坐一下。”老尹说,随后小孩子们开心的爬到了皮卡车的后备箱里,顶着大太阳,满脸的笑容。
现在路通了,很多村民的条件已越来越好,孩子也终于有了走出大山的机会,命运也说不定便因此改变。
来源:南方电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