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童關平的銀行卡裡收到了一筆錢,958.05元。童關平在手機上記下了這筆賬,備注是“電費”。
隻不過,這筆電費,童關平是收款方。付款方,則是市民們印象中專收電費的電力部門。
家住蕭山區新塘街道下燎社區的童關平,是杭州嘗試個人光伏發電的第一人。
童關平的家是座三層樓高的農民房。頂樓是一個閣樓,空出一大片露台。去年5月,童關平在陽台上搭了一個陽光棚,陽光棚的鋼化玻璃上裝上了30塊總面積約50平方米的非晶硅光伏電板。
這50平方米的藍色光伏電板,讓童關平一家9個月來不但沒付過一分錢的電費,還為他帶來了958.05元電費收入。
個人光伏發電項目
應付日常生活綽綽有余
童關平的用電記錄中有這麼一筆賬:2013年5月10日與國家電網並網﹔到12月底共發電1931度﹔除去自家用的1207度,其余724度全部賣給國家電網。
“其實現在裝收益更大些。”童關平說,自己的個人光伏發電項目開始使用時,“個人賣電”的政策尚不明晰。按物價部門核准的價格,到去年9月25日之前,賣出的上網電價都是以0.412元/度計算的。
而在去年9月25日之后,新政策為賣出的上網電價,為0.391元/度。此外,每發電一度,補貼0.359元——就是說,就算發的電都是自己用,還是能獲得不少的收益補貼。
“要說能靠這個賺多少錢,特別是很快就有大收益,那不太現實。但起碼,自己家的電就算是‘白用’了。”童關平坦言,自己當時“搗騰”光伏電站時,更多是出於自己“科技宅”的本身興趣,而非沖著收益去的。
童關平的這座光伏電站,一共鋪設了30塊非晶硅光伏電板。30根多層防護的電線將轉化的電能匯總到陽台上的匯流箱中。在匯流箱邊的逆變器則將直流電轉為日常所用的220伏交流電,再從逆變器連接到整個房子的電網上。
非晶硅光伏電板大約100元一塊。算上施工和陽光棚的費用,總共差不多3萬元出頭。
“花費並不多,只是真要想著回收成本,估計時間就要長了。”童關平算了算,從去年5月10日開始,自家用掉的1207度電,如果以第一檔電價0.538元/度計算,大約要649元電費——這是省下的。加上賣電與補貼的收益,9個月的實際收益約為1607元。童廣平直言,就算一年實際收益2000好了,3萬元的投入,那也得15年才回本。
家裡的長輩
不用心疼開空調了
這看起來並不太劃算,但童關平對自己這座光伏電站卻分外滿意。
“起碼不用擔心電費了。” 童關平笑說,特別是夏天熱冬天冷的時候,以前家裡長輩舍不得開空調,現在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讓他們“放心大膽隨便用”。
由於光伏電站夜間並不發電,所以一樓的總閘邊有一個雙向電表。通過這個雙向電表,光伏電站發的電,用不完時通過電網給別人用﹔到晚上不發電時,就從國家電網輸電進來用。
讓童關平更滿意的是,聽起來很高科技的光伏電板其實一點也不精貴。光伏板的使用年限長達20年﹔鋪設2天就搞定了﹔用到現在什麼故障都沒出過,平時也不用怎麼維護,隻需要掃掃灰塵保持玻璃的透光度就可以。童關平打算過段時間再擴容20平方米。
自從這光伏電站建成后,左鄰右舍,甚至杭州主城區都有人特意跑來咨詢。但是問的多,真正建造的少。
童關平說:“有些人是打著賺錢的主意,一聽之后覺得賺錢慢。絕大多數的人,則是有這份心,卻沒這個條件。”
場地限制成最大門檻
城區住宅不適合搭建
事實上也的確如童關平所說,目前杭州全市真正建造並投入使用的個人光伏電站數量並不多。
截止1月底,國網杭州供電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杭州目前投入使用的個人光伏電站僅為16個,80%都在富陽,蕭山區建成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站依舊隻有童關平一家。這其中,已經和國家電網並網的共有10個,總計發電量為7690度,上網電量,也就是用不完賣出的電量為3116度。
難道是光伏電站的打造門檻太高?
“如果有想要咨詢的,我們會在25天內給出答復。” 國網杭州供電公司的工作人員說,目前公司已經有了針對光伏電申請的相關工作制度,手續也很簡單,個人光伏電站的搭建也不復雜。最大的門檻,在於場地所限。
為童關平搭建屋頂光伏電站的杭州天裕光能科技工程部總經理李劍鋒解釋道,以老小區常見的一層兩戶、六層十二戶的建筑來說,若以一戶人家月均使用200度電來計算,要供應整棟樓的住戶日常用電,就需要至少400平方米的非晶硅光伏電板,佔用面積太大。
因此,對於以非獨戶樓棟為主的城區住宅,李劍鋒也不建議城區居民使用和童關平一樣的非晶硅光伏電板。如果是像童關平這樣擁有足夠場地的居民,倒是可以嘗試搭建一個。畢竟,投入並不是太大,搭建也很快捷。
東站12萬平米光伏項目
能滿足3800戶居民用電需求
相比數量不多的個人光伏電站,光伏生產企業申請光伏並網的量卻不小。僅今年1、2月份,杭州供電公司就收到浙江正泰、舒奇蒙等企業申請的商業光伏發電項目18個。
如果你住在杭州東港嘉苑一帶,從窗戶裡望出去,火車東站屋頂上那一大片藍色玻璃一定會吸引你的目光,那就是建設面積為12萬平方米的火車東站光伏發電項目。
在火車東站屋頂上,一塊藍色的光伏電板的大小為2平方米左右,整個屋頂上,密密鋪設了接近6萬塊。只是,這些光伏電板,看上和普通玻璃的差別只是厚度與顏色不同,為什麼就憑這些玻璃,就能發電?
國網杭州供電公司大客戶部主任周洪磊解釋道,其實鋼化玻璃,是光伏電板的保護外層。在玻璃之下的,是光伏電板賴以發電的核心,以硅為基底制成的光伏電池。
“光照可以使半導體材料的不同部位之間產生電位差,這種現象后來被稱作‘光伏效應’。” 周洪磊說,簡單來講,就是利用“光伏效應”,讓單晶硅、多晶硅這樣的半導體,在太陽光照下產生電動勢和電流。“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太陽能發電,原理並不復雜。”
不過,簡單的原理,所帶來的發電量卻不小。從去年7月份開始,火車東站屋頂的這6萬塊光伏電板,便在每一個晴天為市民們提供源源不絕的電能。
截至目前,運行了快7個月的火車東站光伏發電項目,已經從陽光中轉換了530萬度電。如果是每月用電200度,7個月用電1400度的普通居民,這片光伏屋頂上產生的電量,已經足以供近3800戶普通居民使用了。
“整個項目投資2.3億,預計每年發電982萬度。目前的運行情況和預計差不多。” 投資這一項目的正泰太陽能公司經理李小平說,原本的估算是12年左右收回成本,目前看來,這一目標應能比較順利實現。 本報記者 蔣慎敏 文/ 本報通訊員 李超 錢英 周? 富岑瀅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