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 本报南宁1月24日电 (记者邓建胜、李纵)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自治区统计局、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联合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根据公报,广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污染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长江干流实现全Ⅱ类及以上水体 本报北京1月24日电 (记者孙秀艳、寇江泽)记者从日前召开的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获悉:截至2020年底,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长江流域、渤海入海河流劣Ⅴ类国控断面全部消劣;长江干流历史性地实现全Ⅱ类及以上水体;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圆满完成2020年年底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洋垃圾”被彻底挡在国门之外。“十三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继续取得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均圆满超额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
山西将建40座绿色开采煤矿 本报太原1月24日电 (记者胡健)记者从23日闭幕的山西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获悉:山西今年把开展碳达峰作为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牵引举措,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山西省将探索用能权、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抓好煤炭消费减量等量替代。
记者连线:新能源车冻出来的“大吐槽” 编者按 在冬季这场“大考”中,新能源汽车交出的答卷难言满意。《经济参考报·汽车特刊》连线五地记者调查发现,续航里程大打折扣、充电时间过长、配套设施不便加剧使用困境……这些已经成为冬季新能源汽车的通病,更成为车主的心病,严重影响新能源汽车消费信心。
新能源汽车冬季续航难题全球求解 编者的话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阿喀琉斯之踵”不容忽视,而这个只在冬季出现的“魔咒”事实上已经影响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消费信心。 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在寒冷冬季续航里程锐减仍是“硬伤”,消费者无法摆脱的“里程焦虑”令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体验大大降低,从而危及产业发展前景。
国家能源局:去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1% 本报讯(实习记者 鹿杨)记者昨天从国家能源局官网了解到,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751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 分产业来看,2020年,第一产业用电量859亿千瓦时,同比增10.2%;第二产业用电量51215亿千瓦时,同比增2.5%;第三产业用电量12087亿千瓦时,同比增1.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0949亿千瓦时,同比增6.9%。
“限塑令”升级加码 环保餐盒推广还需破解成本难题 实习记者 杨天悦 去年12月底开始,北京启动最严限塑令“京十条”,要求本市餐饮企业外卖和堂食打包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鼓励外卖平台在点单环节设置“无需餐具”等选项。近日记者走访发现,头部餐饮企业已陆续将堂食打包和外卖的一次性塑料打包盒更换为环保餐盒,许多外卖商家也开始注意为选择“无需餐具”的用户送上“环保订单”。
六盘水电力部门精准服务助企发展 本报电 (邵静、李泵)2020年以来,南方电网贵州六盘水供电局通过落实“一企一策”精准服务等措施,做好稳供电、保就业、补短板工作,为企业发展、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为优化营商环境、稳住经济基本盘作出了贡献。为降低疫情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去年六盘水供电局有针对性地推出了缓交电费、存量用电基本电费减半、增量用电基本用电全免等优惠举措,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地球吸收人为排放物能力30年内减半 科技日报讯 (记者冯卫东)据近日出版的《科学进展》报道,美国研究团队发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地球的生物圈吸收的碳超过了释放的碳,但这种趋势正在减缓甚至可能逆转。研究警告说,地球正处于致命的气候变化“临界点”的边缘,到2050年,地球吸收三分之一人为排放物的能力可能减半。
技术驱动叠加市场需求 A股锂电池板块回暖
2019年-2020年分月度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 资料来源:乘联会、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在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驱动下,1月20日,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板块结束近一周的短期调整。截至收盘,Wind锂电池板块涨3.76%,其中杉杉股份、丰元股份、永兴材料等12只涨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