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中海油或將以“調整旗下中海油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新能源公司)戰略方向,作為收縮新能源業務板塊第一步”的消息引發了各界關注。
但時至今日,即便已有多家媒體源引中海油內部人士的話,對該消息進行了求証,中海油方面卻始終未能給予官方聲音,以正視聽。
1月8日,《証券日報》記者就新能源公司或將進行戰略調整一事致電中海油“業務支持熱線”,接線員在知曉來意后稱,“誰說新能源公司戰略調整了?外邊報道寫了,你就去看報道吧”。隨即挂斷。
事實上,目前中海油擬收縮新能源業務一事已滿城風雨,有知情人士向《証券日報》記者獨家透露,此事早在兩三年前便已顯露端倪,“普天、中海油當初各投50億元予‘普天海油’的允諾,在各自先行支付1億元后,便已沒有下文。普天隨后成立了‘普天新能源’,而中海油則轉投天津力神”。
普天、中海油“貌合神離”
2010年成立的普天新能源至今仍在其官方主頁上公開介紹,該公司“股東單位由中國普天信息產業集團公司、中國普天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海油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組成”。
不過,對於這一宣傳,上述知情人士則表示,“雙方早已沒有實質性的合作了。兩三年前,‘普天海油’的不了了之,就預示了雙方無法走到一起,也釋放了中海油在新能源領域‘走向末路’的信號”。
2009年,中海油與普天集團高調宣布,將各出資50億元成立普天海油新能源動力有限公司(上稱“普天海油”)。“彼時,普天志在新能源汽車電能存儲貿易體系,而中海油則意在儲能,以彌補其風電業務的短板。”上述知情人士向記者介紹。
此后,如上文所述,在普天、中海油各自支付1億元后,“普天海油”業務幾近擱置。
或出於無奈,普天另起爐灶,成立了普天新能源公司。至今,該公司仍致力於推動城市交通實現信息化、智能化和低排放。2011年,普天新能源在深圳成功建設、運營由57座充電站組成的全球最大規模新能源汽車充換電智能網絡。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深圳充換電運營網絡已擴充至74座,服務於3000多輛新能源公交車及800多輛新能源出租車。而除繼續擴展優化深圳充換電運營網絡外,普天新能源還積極在我國其它城市建設並運營新能源汽車充換電智能網絡及智能交通系統。
而另一方中海油,則在2009年中旬決定,以中海油新能源為平台,斥資50億元控股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上稱“天津力神”),進軍動力電池行業(普天新能源同為天津力神股東)。后者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鋰離子電池生產商。
新能源戰略調整殃及池魚?
作為當年中海油入主天津力神的投資平台——“中海油新能源”正是此次中海油擬收縮新能源業務板塊的“主角兒”,或者“犧牲品”。
公開資料顯示,成立於2008年的中海油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主要負責中海油新能源業務,此前曾被封為“中海油新能源戰略的組織者和實施者”。
截至2012年底,該公司注冊資本金達38.778億元,總資產71.5億元,員工600余人。目前,其主要業務分布在甘肅、內蒙、山東、山西、江蘇、海南等省及海外一些城市,涉足風電、煤基清潔能源、動力電池、能源服務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以及二氧化碳綜合利用等。時至今日,天津力神官網仍在顯著位置介紹,“新能源開發與建設是中海油六大業務板塊之一”。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據相關媒體報道源引消息人士的話稱,很快,曾經的“六大板塊之一”將被中海油“裁撤”,“中海油新能源公司未來將僅保留內蒙和山西兩個SNG(煤制氣)公司,其它項目都將賣掉。”
究其原因,不外乎三點,其一,成立6年來,中海油新能源僅在2012年實現了993萬元的盈利,其余則均為虧損﹔其二,中海油找到了以SNG為代表的替代業務,或者說找到了較新能源更為適合中海油深耕的領域﹔其三,受到政策環境、“棄風”、儲能難配套等諸多困難的阻礙,中海油管理層喪失對新能源的信心,特別是喪失了對其曾側重發展的風電市場的信心。
中海油調整新能源戰略是否會影響此前的對外投資呢?據媒體報道,天津力神董秘王戰曾就此表示,“中海油新能源業務調整不會涉及天津力神”。
但在業界人士看來,“中海油新能源業務‘調整’(例如出售風電項目等),意味著此前其能夠提供給投資標的的龐大市場消失了。這對他們來說,顯然不是一件好事”。
(來源:中國經濟網—《証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