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能源

“雪龙”号今明迎最佳脱困时机 大冰山上演快速漂移

任敏

2014年01月07日11:24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 1月6日,“雪龙”号停泊在浮冰区中。当日,为了抓住南极转瞬即逝的有利天气“窗口”,“雪龙”号全船上下严阵以待,各个岗位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备战未来48小时的破冰突围。

  新华社发

  记者6日从国家海洋预报台获悉,“雪龙”号将于7日至8日迎来最佳脱困时机。

  国家海洋预报台表示,7日全天至8日中午前后,“雪龙”号所处海域将出现西偏北风,在潮流作用的配合下将使浮冰区的海冰松散,成为“雪龙”号脱困的最佳时机。而从8日傍晚起,当地风向转为东南风,风力逐渐加大,将会促使该海域海冰和东南近岸海冰向西北方向移动,加剧该区域海冰的密实程度。

  冰情:正东现上千小水塘

  “雪龙”号于去年11月7日出征,踏上第30次南极科考之路。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的极地遥感科研团队,一直和“雪龙”号保持密切联系,每天都为它提供精准的海面情况分析报告。

  监测显示,“雪龙”船当前位置为东经144度25分,南纬66度39分,周围海冰仍较密实,大块浮冰与船舶的距离保持相对稳定,船东侧6公里处以外的浮冰区进一步松散,浮冰间出现较多小块清水区域。“雪龙”船距离东侧清水区域最近距离约16.8公里,浮冰边缘较前一日向外扩张了1.8公里。

  与此同时,北师大科研团队人员还发现,“雪龙”号正东方向9公里出现了大大小小上千个小水塘,平均面积大约5000平方米。“崎岖的冰面上冒出很多小黑点。”北师大全球院惠凤鸣博士指着卫星图兴奋地告诉记者,这说明在潮汐和洋流的影响下,东侧海冰情况正在好转,密集度大大减弱,这也有助于“雪龙”号脱险。

  周边:大冰山上演快速漂移

  此前,新华社曾报道,“雪龙”号附近出现了冰山,犹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船只安全。冰山如果与船只“亲密接触”,后果将不堪设想。

  惠凤鸣指着卫星图告诉记者,“雪龙”号被困冰区有两座大的冰山,最大的一座长约1公里,但过去几天它已快速漂移,从位于“雪龙”号东南方向7.5公里处,移动到它的正北方向4.5公里处。

  惠凤鸣说,“雪龙”号东部似乎有一条“暗流”,冰山主要在那一片区域活跃,而且从监测数据来看,冰山运动速度在减弱,潮汐作用也在降低,总体来看不会影响船只安全。“雪龙”号附近还有另一座小冰山,位置一直未变,暂时也不会对船只构成威胁。

  除此以外,专家分析,因为“雪龙”号已经开辟了1公里的“破冰跑道”,机动性也比较强,有足够的能力躲避冰山。

  展望:浮冰若吹散或可4小时脱困

  据了解,困住“雪龙”号的冰区,最大厚度约4.5米,但“雪龙”号自身破冰能力仅有1.2米,强行破冰对船只上机械装置会产生损害。

  目前,中国、美国、俄罗斯气象预报均显示,今天将有一股热带气旋经过,这是“雪龙”号不可错过的脱险良机。

  北师大全球院副院长程晓说,热带气旋不仅带来西风,将浮冰往东南方向吹,还可能会带来暖流,加速海冰融化,有利于船只航行。此外他透露,“雪龙”号处于南纬66度39分,比中山站纬度低,而且目前是南极的夏季,随着气温升高,海冰会越来越少,“脱困只是时间而已,大可不必着急。”

  虽然美国的“北极星”号已在救援路上,但程晓对未来情况比较乐观,“从目前情况来看,‘雪龙’号靠自身力量脱困的可能性比较大,预计一周之内就能脱出重围。”

  此外,据记者了解,截至昨天晚上7时,当地仍为东风,风速为3米/秒。如果预报中的西风足够强劲,能吹散浮冰,按照每小时2海里(1海里=1852米)的航速,最快4个小时,它就能开到清水区,脱离困境。

  现场:积极准备“借西风”破冰突围

  当地时间6日凌晨2点半左右,“雪龙”号启动主机开始“动车”以拓宽“破冰跑道”,为破冰突围做准备,但十分艰难。

  据新华社报道,记者在“雪龙”号上看到,大块的浮冰挡在了船的周围,“雪龙”号好不容易将浮冰压成碎块,空出的水域立即又被随风吹来的浮冰占领。截至记者发稿时,这片海域的风向没有改变,仍然是东南风,“雪龙”号向右转向突围十分艰难,船长连声说“真邪门”。

  据中国国家海洋预报中心的专家介绍,7日凌晨左右至8日,“雪龙”号所在的这片海域将受到北方一股暖湿气流影响,出现有利于突围的西风。“雪龙”号所在的浮冰区目前正向外围扩散,该区域边缘的浮冰已呈融化状态。但到9日,又将刮起东南风,突围的气象条件不乐观。

  为了抓住南极转瞬即逝的有利气象“窗口”,6日“雪龙”号全船上下严阵以待,各个岗位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备战未来48小时的破冰突围。

  “雪龙”号船头目前朝向西北方向,有三条突围路径可供选择——右舷方向、右前方和左前方,但三条路径都有风险。右舷方向直通清水区,但浮冰太厚,远远超过“雪龙”号的破冰能力,而且“雪龙”号受“破冰跑道”的限制,向右转向极其困难。向左前方行驶有些绕路,而且浮冰更加密集。

  因此,“雪龙”号考虑向右前方突围,但最大的隐患是距船头500多米处的一座小冰山。如果靠得太近,“雪龙”号有被卡住的危险。根据预案,等西风把浮冰吹松散以后,“雪龙”号破冰就会相对容易,因而能与冰山保持一定距离,这时“雪龙”号将择机向右前方突围。

  遇险记录

  最长被困20余天

  从2013年12月27日到今年1月6日,“雪龙”号已经被困11天。其实,这并不是“雪龙”号第一次被困,也不是被困时间最长的一次。据了解,科考船只被困在极地考察中比较常见。

  2008年12月,在我国第25次南极科考中,“雪龙”号在冰区曾有过破冰一天只前行60米的经历,此后,因破冰艰难被困20余天,所带燃料消耗大半,直接影响了之后对南极中山站的补给和科考。在第26次南极科考中,“雪龙”号计划从凯西站航行至中山站的途中也被海冰困住。

  被坚冰挡住去路,外国船只也未能幸免。1991年,俄罗斯“费德罗夫院士”号破冰船在俄罗斯青年站海域附近困住,被迫在南极度过漫长的冬天。

  科考启示

  考察南极需要

  高新空间技术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按照常理,极地的海冰也会快速消退。目前,北极的海冰正在消退,但南极海冰却呈上升趋势,而且其变化没有规律,显得飘忽不定。程晓透露,在这种情况下,在南极航行很难有经验可循,更加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指导。

  以第30次南极科考为例,卫星显示,2013年南极冰情较往年严重,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中心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共同合作,利用卫星遥感数据,为“雪龙”号安装“天眼”,多次规避冰区严重的海区。比如,去年11月22日,“雪龙”号离开弗里曼特尔,准备进入普里兹湾。“雪龙”号原定方案是,由东经77至78度之间进入普里兹湾。北师大全球院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卫星影像图指出,如果这么做,“雪龙”号很可能被牢牢困住。他们进一步发现,中山站的正北偏西方向存在不连续冰间水道,由此给出位于东经73度、南纬65度附近的最佳入湾切入点。

  程晓分析,这次“雪龙”号之所以被困,一方面是思想上比较大意,认为当地纬度不太高,不会存在严重海冰区;另一方面,在进入冰区后,应及时用卫星雷达影像,结合海洋气象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及早提出脱困方案。他建议,今后应在国家层面建立相关机制,利用空间遥感技术,保障我国在境外尤其是危险地区航行船只的安全。(任敏)

(责编:杜燕飞、王静)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