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前书记杜善学
吕梁官场地震的百姓观察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张燕|山西吕梁报道
8月29日,山西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白云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宣布接受组织调查,成为山西落马的第4位常委。白云曾在2003至2006年期间担任吕梁市委副书记(2004年撤地设市前为吕梁地委副书记)一职。
至此,近半年来,山西省已有六名任职或曾任职于吕梁的高官先后落马。
近半年来,吕梁官场动荡不断。2014年2月20日,山西省委决定免去丁雪峰吕梁市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免去丁雪峰吕梁市市长职务;2014年5月29日,中央纪委网站宣布吕梁市委常委、副市长张中生被查;6月19日,曾任吕梁市委书记的山西省委常委、副省长杜善学被查;8月23日,曾任吕梁市委书记的山西省委常委、秘书长聂春玉被查;8月26日,吕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明珠被有关部门带走。
据当地知情人士透露,一连数名官员的落马都与在吕梁任职息息相关。“吕梁的官场就是煤老板用钱堆出来的。”
据《中国经济周刊》调查了解,吕梁的反腐大幕由2月丁雪峰被免拉开,爆出了吕梁当地地方企业筹集资金为丁雪峰运作吕梁市市长一职的内幕。随即,随着吕梁首富、柳林联盛集团董事长邢利斌的被捕,吕梁当地多年来隐秘的政商“朋友圈”逐渐浮现。邢利斌之后,山西大土河焦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贾廷亮、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珠、吕梁市山西离柳焦煤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邸存喜(现任董事长郭继平已于8月初被带走)都陆续被带走调查。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三位在吕梁地区赫赫有名的企业家,都与最近的官场动荡脱不了干系。
以煤为媒的政商关系
位于山西中部西侧的吕梁山区,曾经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革命老区的荣誉并没有改善吕梁人民的生活。山多地少、土瘠民贫、天寒风烈的恶劣环境使得吕梁至今仍然是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全市13个县中,国家级贫困县有6个之多。
2003年,吕梁撤地设市,成为山西省第11个地级市。此后的10年,凭借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吕梁“一夜暴富”,成为山西煤老板最多的城市。资料显示,吕梁地区含煤面积1.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一半。其中,离石柳林矿区的煤炭资源属于4号主焦煤,低磷低灰低硫,被称为煤炭中的“国宝熊猫煤”。吕梁煤炭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0%,煤焦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了一半。
当地有关部门官员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吕梁的经济腾飞与煤炭的发展可谓息息相关,“吕梁能富起来全靠老祖宗地下给留了点煤,煤矿、焦化厂还有其他的伴生产业就是吕梁经济的命根子。”
伴随着吕梁煤炭行业的发展,腐败也随之滋生。据了解,吕梁市原有煤矿主要以村办煤矿为主。1983年,原煤炭部发布《关于积极支持群众办矿的通知》后,吕梁村办煤矿逐渐采取个人承包制,承包人每年向村办缴纳一定的利润分成。2000年后,全国经济高速增长,带动能源需求暴增,价格猛涨,办矿的利润达到惊人的程度。
根据当地知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的描述,随着煤矿利润的提高,承包人与村办之间原先的利益分成协定成为了主要矛盾。承包人不愿意增加承包费用,又为了避免他人不满,开始向个别村办领导进行利益输送。随着煤矿利润持续高涨,乱采乱挖现象屡禁不止,矿难时有发生,“送钱的圈子越送越大,怎么能花钱摆平就怎么花钱。”
2005年,为了明确责任所有制,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山西进行了以产权改革为主的第一次煤改,过去的村办煤矿变成了私人煤矿。据当地煤炭企业经营人介绍,“大家都想要煤矿,市场经济嘛,肯定是谁的办法多就给谁。”
2007年,山西省政府进行第二次煤改,鼓励国有煤炭企业集团重组、合并,以提高全省煤炭产业集中度;对于私人小煤矿,则鼓励采取国有煤企托管、兼并等方式。在吕梁,资源整合的形式以政府为主导,煤老板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便至关重要。以煤为媒的政商关系由此潜滋暗长。
据多家媒体报道,邢利斌之所以能够在2006年成为山西首富,得益于其在煤改初期大规模“白菜价”购入煤矿整合资源。以2002年邢利斌8000万收购兴无煤矿为例,若按可开采储量计算,邢利斌每吨煤炭付出的价格仅为0.57元。而按照当时的煤炭市场行情,每吨煤的价格少说也得200元。
当地一名熟知官商关系的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官员贪腐问题之所以在吕梁十分严重,与吕梁过分依赖煤炭有很重要的关系。“煤炭行业利润大,前几年市场景气的时候,煤老板的收入轻易就上亿,收入越高,上贡的金额就越大,官场贪腐的价码也随之上涨。”
据说,曾经有煤老板向某位官员“上贡”时,带去的400万现金被该官员断然拒绝,随后该官员婉转地询问了该企业的年收入。第二天,煤老板立即送去了1000万现金。
当地一位商人介绍,吕梁的政商环境表面亲密、实际紧张,一些商人常常抱怨赚钱不易。“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辛辛苦苦赚得两个钱,当官的三言两语就拿走了。”
在吕梁,多年来形成的贪腐风气在一些当地人看来早已习以为常。《中国经济周刊》调查发现,吕梁的不少当地人认为“花钱办事”理所当然,但是钱能不能花出去,取决于能不能找到过硬的关系。就这样,吕梁的关系网盘根错节,利益彼此交错,政商之间逐渐形成了“合作互惠”的模式。
传说中的吕梁“买官价”
在丁雪峰被免职后的2014年2月24日,中央第六巡视组向山西省反馈巡视情况时提到,少数领导干部利用职权牟取利益;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仍然存在。巡视组组长叶冬松代表巡视组向山西省提出的意见建议中包括:严肃查处“跑官要官”、拉票贿选及违规用人等问题。当地不少人认为,这项意见主要针对的是吕梁。
此次落马的6位先后任职于吕梁的官员中,除白云被称主要是因其在阳泉市任市委书记时存在违法违纪行为外,都与靠吕梁当地企业资金上位紧密联系。其中,近日被查的郑明珠曾主政交口县12年,与当地不少违法露天煤矿业主关系亲密;张中生在调职前把持中阳县34年,坊间传闻被称为“十里钢城”的中阳钢铁有限公司即是该公司董事长袁玉珠为张中生预备的“钱袋子”;丁雪峰的落马有孝义县几位煤老板“鼎力相助”的“功劳”,而聂春玉与杜善学升任省委常委,则离不开邢利斌、贾廷亮等老板的“慷慨解囊”。坊间传闻,仅邢利斌一人,就为杜善学的升迁之路贡献了5000万。
在吕梁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位子轮不到,不是人不到位,是钱不到位。”
在当地广泛流传着一篇《一顶乌纱帽,千万雪花银》的帖子,帖子的作者自称是吕梁市的一名副县长,举全家之力在提拔县长的关口行贿400万,最终财力不抵他人败走麦城。据当地消息人士称,“确有其事,据说,因为帖子的影响太大,最后该作者升调至其他部门,也是正县级”。
帖子中,该作者写道:“人的一生都有几个关键的时期,此时需要极大的魄力来应之,最关键是要舍得投资。在竞争实力不相上下之际,财力就是决定性的因素,数目应是常规数目的3倍以上方能万无一失。我投资了400多万元,自感已经十分充分,实际上只约够有半顶乌纱帽。”
据当地知情人士说,从基层到高层都或多或少存在拉票贿选的现象,凡是涉及到的官员一般都采用“宁可错送不敢漏送”的原则。而贿选的方式主要以送现金为主。“一般的小喽就是购物卡,往上就是一两万的现金,逐步上升,到了需要百万的地步,通常都是送美金或是金条。”
三任党政一把手的口碑
在此次落马的官员中,聂春玉2003年至2006年担任吕梁市委副书记(2004年撤地设市前为吕梁地委副书记),2006年至2011年为吕梁市委书记;杜善学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担任吕梁市委书记;丁雪峰2004年开始担任吕梁市副市长,2009年担任吕梁市委副书记,2012年任职吕梁市市长。至丁雪峰出事,吕梁市10年来有三任党政一把手落马。
在当地人看来,这三位党政一把手主政吕梁的期间,正是吕梁资源经济迅猛发展的10年,而前两位一把手的升迁,也与吕梁经济繁荣密切相关。一位当地官员透露,“经济好了,一方面政绩好看,一方面腰包也肥了,他们不上谁上?”
聂春玉前后主政吕梁8年,恰逢吕梁煤炭的黄金时代。当地前后两次煤改皆有聂春玉的手笔,吕梁经济由山西省的倒数几名上升为山西省第四名,经济增速更是一度成为全省第一。靠煤矿发家的孝义县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吕梁多名企业家跻身胡润富豪榜。
虽然聂春玉时期的吕梁财政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当地人对聂春玉的评价并不高。坊间一些说法认为,吕梁的官场腐败正是在聂春玉时期开始愈演愈烈。有传言称,聂春玉本人“有钱就收,收钱就给办事”。
2011年,聂春玉升任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山西省委统战部部长。杜善学由长治市委书记调任吕梁市委书记。一年后,杜善学成为吕梁市第二名直升山西省委常委的官员。
提及杜善学,吕梁人议论最多的是他的“三项整治”。杜善学在吕梁主政一年多时间内,大搞“三项整治”,整治吕梁13个县的市容市貌,使得民间怨声载道,吕梁市政府驻地离石区的老百姓给杜善学起了个外号“杜根子”,咒他断子绝孙。
据当地官员介绍,杜善学的一路升迁靠的是抓“形象工程”。主政长治期间,杜善学就提出了“绿色长治”的口号。随后,长治市委市政府开始建设“全省一流林业生态大市”,总耗费16.6亿元,“10万大树轰轰烈烈进长治”,为长治带来了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随后,杜善学开始整改长治城市形象,全市范围内大规模更换统一街边门店装修,这一举动为长治带来了“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尝到甜头的杜善学随后将这一套搬到了吕梁。
“三项整治”打着为党的70岁生辰献礼的旗号,吕梁市市区及各县的主要负责人都签有“军令状”,各单位牵头包干区域的环境整治活动,因“三项整治”行动不力,吕梁市还处罚了多名县处级干部,杜善学被当地称为“扫城铁腕”书记。
据当地人回忆,当时的吕梁“一片混乱,外地人来了还以为吕梁刚经历了一场大地震。道路全部挖开重修,街边的房子全部被拆。”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劳民伤财为老杜,做政绩,填腰包,拍拍屁股走人了。” “三项整治”期间,吕梁市13个县的楼房被要求都刷成一个颜色,但就是这个颜色都被改了三四次。街边的楼房都被要求加盖“欧式尖顶”,楼顶的太阳能热水器被强制拆除。每家每户要求出2000元统一由政府在阳台外加做空调机的安放铁架,有些人家的空调机明明已经安在了其他地方,还得出钱移位。所有街边的门店被要求强制更换统一样式的门匾。据知情人士透露,杜善学在“三项整治”期间狠捞了一笔,涉及到的工程用料都是亲戚的产业提供,连门匾都是他指定的企业生产。
比起杜善学,丁雪峰在吕梁的口碑还算不错。民间认为他肯做实事,肯卖力。由2004年担任吕梁市副市长开始,丁雪峰在吕梁副职的位子上一呆就是8年,“轮也该轮上他了。”当地官员称,“丁雪峰眼看着年纪也大了,想在退休前最后搏一把,这才筹集了资金找关系上位,结果栽了。”
风暴过后的吕梁
吕梁的经济可谓“成也煤炭,败也煤炭”。
2010年,凭借煤炭行业的繁荣发展,吕梁市GDP突破800亿,跻身山西省第四,增长速度全省第一。到201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约341.7亿元。
2013年,全国煤炭市场开始衰落,原煤及煤制焦炭价格开始下跌。同一年,联盛集团爆发债务危机。公开报道显示,联盛集团的总债务规模预计超过300亿元,其中,吕梁市共有12家地方企业为联盛提供了对外担保,金额在140亿元左右。截至今年7月,联盛集团的大部分产业仍处于停滞状态。而被牵连进去的一些吕梁地方企业也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据大土河焦化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大土河的1万多名职工自2013年开始出现工资被拖欠的现象,就连日常生产都因为缺乏流动资金处于半停产状态。
根据吕梁市政府公布的2013年经济运行情况,当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完成164亿元,同比下降近一半。其中,国税部分由2012年的39.9亿元减少至4.9亿元,地税收入由35.7亿元降至19.8亿。随着吕梁当地支柱产业负责人的陆续出事,财政状况持续恶化。
根据吕梁市政府公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财政报告来看,今年1—3月,吕梁市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仅有42.4亿元,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01.4亿元。
据当地知情人士透露,吕梁的地方财政有可能触及了“地方债”红线。2012年丁雪峰担任市长以后,将吕梁新城规划建设列入主抓的一号工程。按照计划,新规划的吕梁新城位于吕梁市区以北,规划总面积30平方公里,计划投入300亿,预计3年时间建成。自丁雪峰落马之后,吕梁新城的建设也陷入半停滞状态。
位于吕梁北部的方山县大武镇是此次新城建设的重点区域。《中国经济周刊》实地考察后发现,大武镇的原有房屋已被拆除了近三分之二,废弃的砖瓦堆至今没有清除干净。建设中的新楼和废墟中保留的房屋形成强烈对比。据了解,至今仍有一部分列入拆迁规划中的房屋,自今年春节后就停止了拆迁,当地人透露,“听说是政府没钱了”。
据《中国经济周刊》调查了解,新城建设已经耗费了不小数目的前期投资,现任市长董岩到任后也表示新城建设“开弓没有回头箭”。但是今年以来的具体操作中,吕梁新城建设规模明显削减,目前只有原规划的部分工程确定还在执行。
当地消息人士称,新城建设前期的一些欠款仍未还清,目前吕梁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明显受挫,财政状况并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