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能源

昨天的苦澀,今天的欣喜,明天的期待 

中澳鐵礦“苦戰”海外

本報記者 田俊榮

2014年01月06日10:23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中澳鐵礦裝滿精礦粉的駁船在拖船牽引下駛向離岸20公裡外的轉運船,然后由轉運船將精礦粉裝上開往中國的貨船。
  劉曉嵐攝

  2013年12月2日,澳大利亞普雷斯頓海角港。

  隨著中國中信集團董事長常振明和澳大利亞西澳州長科林·巴奈特按響手中的紅色汽笛,一艘巨型駁船仰天長鳴,滿載著黑色的精礦粉緩緩離港。

  藍天,碧水,白雲悠悠。人們的心情卻不平靜。中信集團旗下中信泰富投資的中澳鐵礦七年磨一劍,終於生產出首批精礦粉運往中國。

  中澳鐵礦,這個中國企業在海外礦業領域最大的投資項目,其昨天的苦澀、今天的欣喜、明天的期待,在千千萬萬“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中具有典型的樣本意義。

  昨天

  投資從30多億美元飆升到80多億美元,工期屢屢延誤

  2006年3月,位於澳大利亞皮爾巴拉地區的中澳鐵礦拉開了建設大幕。讓中信泰富頭疼的是,項目開工后屢屢發生成本超支和工期延誤,投資不得不從最初的30多億美元飆升到最后的80多億美元。

  問題主要出在中國承包企業在報價上估計不足。2007年8月,由中國企業負責承包建設主工藝流程和公共輔助設施,報價17.5億美元﹔到2010年4月,說錢不夠,報價增至33億美元﹔到2011年底,又說錢不夠,報價43億美元,並隻負責建設主工藝流程中的兩條生產線及部分公輔設施。

  “坦率地說,報價‘節節高’,有澳元持續升值等客觀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主觀因素:不了解在澳大利亞開發大型礦山的實際情況,想當然地套用、照搬國內經驗,嚴重低估了施工難度,這才走了彎路。”常振明說。

  ——不熟悉當地的勞工政策。

  中國承包企業原以為能調中國工人過去施工,沒想到澳大利亞規定,赴澳工人必須通過英語雅思6級,電工、焊工等專業人員必須通過澳方考試,最“要命”的是,澳方要求中國工人必須與當地工人同工同酬。“澳大利亞工資很高,這裡的卡車司機年收入可達15萬澳元(約合人民幣近100萬元)。”常振明說。

  這樣一來,調中國工人的“計劃”落空了,事實上,中澳鐵礦施工高峰時用了4000多名工人,其中中國工人還不到200人,由此帶來的是超乎想象的高昂人工成本。

  走進中澳鐵礦伊納沐那營地,隻見一排排銀白色的工房整齊劃一。時值盛夏,但一進房間,立刻能感受到習習涼風。原來,每個房間裡都裝了空調,此外還有電視、冰箱、衛生間、淋浴房。像這樣的房間,這座營地共有1750間,每個工人都住單間。營地還建有健身房、游泳池、體育場、24小時娛樂室、零賣店和酒吧。“這些設施是澳大利亞工人的‘標配’,企業必須配備。中國承包企業根據國內經驗,設想幾個工人住一間宿舍,給出了3000萬美元的報價,最后卻足足花了近3億美元!”中信股份副總經理、中信泰富總裁張極井說。

  ——不熟悉當地的市場環境。

  中澳鐵礦29公裡長的礦漿管道建設向澳大利亞當地企業招標,一家資質差的企業報價7000萬澳元,另一家資質好的企業報價近1億澳元。由於對當地市場不了解,中國承包企業選擇了報價低的企業。結果干到一半干不下去了,不得不推倒重來,再請那家資質好的企業來干,一番折騰后,花了整整1.4億澳元。

  ——不熟悉當地的法律法規。

  澳大利亞對安全、環保、土著遺跡保護的規定極嚴。澳方高度重視安全,“刮5級風吊車都得停下來”,因此工期難以保証。“中澳鐵礦的公路要通過當地一片螃蟹保護地,按規定必須蓋橋,橋洞還得足夠大,不能影響螃蟹爬來爬去,光這座橋就花了6000萬澳元。礦區每一處土著遺跡都要和土著人協商、搬遷,光這件事就用了一年時間。這些在原來的‘計劃’中壓根都沒考慮到。”張極井說。

  ——不熟悉當地的文化觀念。

  中國承包企業認為,如果工期來不及,大不了像國內一樣,搞“白加黑”、“五加二”。沒想到澳大利亞工人工資按小時計算,工會力量很強,不能隨便加班﹔而且實行“9+5”模式,工作9天,休息5天,到點就走人。

  “中澳鐵礦昨天的這些囧事都是因為不熟悉當地實際造成的,這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中最容易付學費、買教訓的一條,因此在海外施工,做任何事都要未雨綢繆,科學規劃,有效組織實施。”常振明說。

  今天

  正向中國經濟釋放良好的“溢出效應”

  在中澳鐵礦,記者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採礦卡車。一輛MT6300重載卡車僅輪胎就高達4.08米,單車載重量相當於4節火車皮﹔還有一輛輪式鏟車,鏟口可並排站15個成年人,一鏟子下去能挖600噸鐵礦石。

  這樣的“巨無霸”,在中澳鐵礦的礦坑裡卻顯得如火柴盒般大小。“這個礦坑長2.2公裡、寬1.1公裡,目前已挖到50米深,最終深度將達432米,相當於紐約帝國大廈的高度”,中信重工董事長任沁新說,“含鐵量為20%—30%的磁鐵礦從這裡開採出來后,經過研磨、選礦和磁選,加工成含鐵量超過65%、比面粉還細的精礦粉,提供給國內的鋼鐵企業。”

  “今天,中澳鐵礦已開始產生效益,更令人欣喜的是,它正向中國經濟釋放良好的‘溢出效應’”,常振明說。

  有利於資源安全。

  時下,我國年消耗鐵礦石10億噸,進口依存度高達65%,而國際鐵礦石市場被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等巨頭壟斷。中澳鐵礦的6條生產線全部投產后,年產量將達2400萬噸,是國內最大鐵礦的4倍,相當於澳大利亞對中國年出口鐵礦石總量的10%—15%。“這有利於打破資源壟斷,增加市場話語權,更好地保障與中國經濟發展相關的戰略資源安全。”常振明說。

  有利於節能減排。

  “球團礦和燒結礦是煉鐵的兩種不同原料。大高爐用球團煉鐵,生產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可大幅降低。”張極井說,“中澳鐵礦的精礦粉是生產球團的理想原料,能滿足國內大高爐生產的技術要求。”

  有利於結構調整。

  中信泰富獨立董事、原北京科技大學校長徐金梧認為,我國鋼鐵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可概括為“綠色制造”和“制造綠色”。前者指生產過程應環保,后者則是指應生產高品質鋼,這樣能減少用鋼量,從而有助環保。“中澳鐵礦的精礦粉,其硫、磷等雜質含量僅相當於國內的1/3,能用來制造高品質鋼,進而促進國內鋼鐵產業調結構。”

  有利於“中國制造”走出去。

  中澳鐵礦配套的海水淡化廠管網高聳,是澳大利亞採礦業最大的海水淡化廠。“這個廠是在山東搭積木般組裝完后,再裝船運到澳大利亞來的,是正宗的‘中國制造’”,任沁新說,“中澳鐵礦大量使用了中國的產品和技術,比如中信重工制造的磨機、北方重工制造的皮帶機和堆料機等等。”

  如今,中國企業紛紛揚帆出海,一展身手。去年前11個月,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6個國家和地區的4522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自2011年起,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對外並購主體。中國企業“走出去”,不僅有利於企業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能以外促內,推動國內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明天

  盼戰略規劃,盼財稅支持,盼社會理解

  “如果把中澳鐵礦比作一盤棋,您將怎樣形容它的未來?”——有記者這樣問原國家圍棋隊隊員、七段高手常振明。

  “用圍棋術語來說,未來我們仍將‘苦戰’。”——常振明笑答。 

  “中澳鐵礦的第一條生產線已開始運營,第二條線也將盡快投入生產。我們爭取用兩年時間將后四條線全部建成。”常振明坦言,“明天,我們對政府和社會有三盼。”

  一盼戰略規劃。

  目前,我國國內開採的鐵礦含鐵量低,開採條件差,成本高,環保問題大,而中國企業“走出去”仍處於各自為戰甚至盲目無序的狀態。國家層面應加強頂層設計,建立海外資源戰略,發展為國內提供資源的海外生產基地。“現在,已有首鋼、寶鋼、沙鋼、重鋼、中鋼和中冶等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購買了磁鐵礦儲量,均未開工建設。能否利用中澳鐵礦寶貴的經驗教訓,以某種形式整合這些磁鐵礦資源開展生產?”張極井說。 

  二盼財稅支持。

  “對‘走出去’企業銷往國內的產品能否減免稅收?中央財政能否成立‘海外發展基金’,支持‘走出去’企業?國資委管理的央企,其海外投資能得到部分資本金支持,同屬央企但按金融機構管理的中信集團能否也享受這一待遇?”張極井說。

  三盼社會理解。

  “‘走出去’的投資效果往往一段時間后才會顯現,社會輿論應當多幾分耐心和包容,不因企業一時失利而大加撻伐。”常振明說。

  “十二五”時期,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還將加快,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將達1500億美元,與外國對華直接投資水平相當。像中澳鐵礦一樣,眾多“走出去”企業都渴望得到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責編:杜燕飛、王靜)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