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能源

成本技術污染制約 我國海水淡化大規模民用尚存困難

邱明 武衛紅

2014年12月15日08:21    來源:經濟參考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成本技術污染制約 我國海水淡化大規模民用尚存困難

  近日,馬爾代夫首都馬累海水淡化廠發生失火事故,導致全島缺水的事件,引發廣泛關注,也讓人們對海水淡化有了深刻印象。

  我國不少地方也面臨水資源短缺,海水淡化前景不言而喻。記者從2014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上了解到,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迅速,總產水規模十年間增長近30倍,部分技術成果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與此同時,我國海水淡化水用途以工業用水為主,與國際水平存在差距,大規模民用尚面臨處理技術、成本和污染控制等方面困難。

  國外:

  海水淡化已成為不少國家地區的基本水源

  本月4日,馬累海水淡化廠突發失火事故,部分設備損毀,導致全島淡水供應中斷。應馬爾代夫政府請求,中國政府迅速向馬方提供援助,一批批“中國水”抵達當地,幫助馬爾代夫人民渡過缺水難關。

  據介紹,馬爾代夫沒有淡水資源,完全依賴海水淡化工程獲得淡水。

  “海水淡化已成為一些缺水國家、地區的基本水源。”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總工程師阮國嶺說,海水淡化在全球水資源利用中日趨重要,尤其在一些沙漠、海島國家和地區發展迅速,如全球海水淡化第一大國沙特,海水淡化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約1/5。

  2009年公布的一項數據顯示,當時全球已有海水淡化廠1.3萬多座,海水淡化日產量約3500萬噸,解決全球1億多人的供水問題,提供全球人類淡水約2%的比重。

  阮國嶺說,全球海水淡化規模近年來不斷攀升,截至去年8月,全球海水淡化日產量已超過8000萬噸,168個國家和地區應用淡化技術﹔預計到2018年,全球淡化工程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38億噸?日。

  國內:

  工程規模快速增長

  以工業用水為主

  河北曹妃甸日產百萬噸淡化海水項目近日獲批。據介紹,該項目可每年供水超3億立方米,相當於現在北京市年用水量的10%左右。淡化后的海水符合最新的108項自來水水質標准,預計2019年投產並開始向北京輸水。

  這是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的最新進展之一。業內專家表示,我國海水淡化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進展迅速,總產水規模十年間增長近30倍。

  阮國嶺告訴記者,我國海水淡化總產水規模,已從2003年不足3萬噸?日增長到目前的90萬噸?日,年均增長速度超過30%﹔同時,在低溫多效技術和反滲透技術等兩種主流技術上取得突破,部分技術成果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天津是我國海水淡化技術和應用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當地的國投北疆發電廠是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項目和示范項目,也是我國首個大規模對社會供水的海水淡化項目。

  天津國投津能發電有限公司計劃部主管工程師岳乃剛說,該項目一期工程配套有日產20萬噸海水淡化裝置,目前已建成投產,海水淡化水大部分向城市管網供應,電廠所需淡水也全部採用海水淡化水,不需開採淡水資源。

  民用:

  與國際水平存在差距

  大規模應用尚存困難

  在2014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上,江蘇豐海新能源淡化海水發展有限公司展示的“中鹽海露”海水淡化純淨水吸引了不少觀眾關注。

  該公司信息主管季鑫介紹說,公司海水淡化項目結合了風力發電項目,是世界上首個1萬噸非並網式風電海水淡化產業化示范基地,工程設計日產淡化海水10000噸。

  季鑫拒絕透露該公司目前的日產量和銷量,只是表示“還在起步階段”。記者了解到,一瓶350ml規格的“中鹽海露”瓶裝水,超市零售價為3元,而市面上多數品牌純淨水同規格的價格在1元到1.5元之間。

  一些觀眾表示這個價格難以接受。來自北京的邵先生品嘗了“中鹽海露”純淨水后說:“味道和普通純淨水沒感覺出差異,但價格還是貴了點。”

  “中鹽海露”純淨水的遭遇,可稱為目前我國海水淡化民用產品的一個縮影。記者了解到,我國海水淡化水用途目前以工業用水為主,與國際水平存在差距。

  阮國嶺說,目前我國海水淡化工程用於工業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比例約為“七三開”,用於居民生活用水的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26.33萬噸?日,佔總規模的29.23%﹔用於工業用水的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63.73萬噸?日,佔總規模的70.74%,其中以火電、石化化工、鋼鐵等企業為主。

  “而目前在國際上,海水淡化水主要用於市政供水,佔工程規模的61%,海水淡化已成為一些缺水國家、地區的基本水源。”阮國嶺說。

  《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海水淡化產能達到220萬立方米?日以上,產值達到300億元以上﹔同時,海水淡化對解決海島新增供水量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對沿海缺水地區新增工業供水量的貢獻率達到15%以上。

  業內專家認為,加快應用淡化水,擴大海水淡化水應用規模,發揮海水淡化水的保障作用,是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但目前在居民生活用水推廣方面還面臨一些困難。

  ——成本。珠海市江河海水處理設備工程有限公司銷售部經理崔遠聲說,目前,海水淡化水的成本比一般城市自來水每噸多7元到8元左右,在市政用水大規模應用上存在成本壓力,因此,該公司的產品主要應用在海島和海洋漁業上,這些領域因缺水而對價格較為不敏感。

  ——技術。阮國嶺說,目前我國海水淡化無論單機規模還是工程規模,與國際差距較大,高端膜市場國內產品佔有率偏低,需要開發性能更好的膜來降低水的處理成本,開發特種性能的膜和工藝以應對不同的處理需求,尤其是零排放的需求。

  ——污染。海水淡化工藝中,濃鹽水、退役膜等都會造成一定污染。中國鹽業協會副理事長、中鹽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朱國梁說,海水淡化過程中,每生產一噸淡水將副產1—2噸濃鹽水,如果直排入海,濃鹽水將對海洋生態環境特別是封閉性海域產生危害,這已成為制約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

  專家認為,發展海水淡化,要與資源綜合利用相結合,實現循環理念。朱國梁說,在發展海水淡化產業上要統籌規劃,在優化產業布局的同時,不斷提升海水綜合利用產業工藝、裝備水平和產品價值,推動產業健康快速發展。(記者 邱明 武衛紅)

(責編:閆璐、王靜)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