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能源

國內三成光伏電站不合格 行業標准亟待完善

李曉紅

2014年12月18日15:01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國內三成光伏電站不合格 行業標准亟待完善

  自2013年以來,我國的光伏電站建設規模日漸擴大,為我國光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市場支撐。但光伏電站質量問題頻頻爆發,行業產品質量以及使用年限問題日漸成為整個產業亟須解決的問題。

  三成光伏電站不合格

  “光伏電站組件的質量問題由來已久,深層次的原因與投資方在利益驅使下的運用補貼政策來‘跑項目、騙補貼、以次充好’等做法是分不開的。”某大陸硅片商內部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業界所熟知的“金太陽工程”,由於採取的是事前補貼方式,即項目投資方在項目開建之前拿到補貼,但其進入門檻很低,隻要能拿到電網和屋頂路條,就可以去申報,成功后就能拿到一大筆補貼資金。這就造成企業在施工過程當中很可能會遭遇屋頂出現問題,而為了保証工期,就可能會催生很多豆腐渣工程,電站質量問題必然會出現。

  根據北京鑒衡認証中心調查,425座太陽能電站中,30%建成3年以上的電站都不同程度出現了問題﹔由於組件的質量問題,有些建成3年的電站設備衰減率甚至高達68%。如果組件一年衰減超過5%,照此速度,5年后這個電站就將報廢。

  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向本報記者表示,“出現這種現象有多方面原因,包括設備企業不誠信(如採用劣質輔材)、epc承包方隻求低價採購、投資方缺乏專業性把關不嚴、設計施工未按照標准進行等。”

  “在對國內32個省市、容量3.3GW的425個包括大型地面電站和分布式光伏電站所用設備檢測發現,光伏組件主要存在熱斑、隱裂、功率衰減等問題。”北京鑒衡認証中心副主任紀振雙表示。

  據光伏行業協會公布的數字,目前建成的電站裡大概1?3左右質量不合格,還有一部分電池3年已經衰減了原來規定25年應該衰減的量,甚至當年衰減30%多。

  近年來,我國光伏制造業迅速崛起,在蓬勃發展的光伏產業背后,組件質量及使用年限已經成為整個產業亟須解決的問題。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曾表示,“目前市場上的光伏電站生命周期一般為25年,盡管光伏電站有這樣的周期年限,但與電站配套的各類組建品質是否可以支持25年要打一個問號,投資收益是否穩定同樣存在疑問。”

  上述大陸硅片商表示,光伏電站投資屬於“一次性投入高,投資回報周期長”的資金密集型投資。高品質的產品基本都是以出口為主,國內至今還很難大規模採購高轉化率和使用壽命更長的單晶組件產品。低品質的組件造成衰減率高,使用壽命短,讓大規模投資資金望而卻步,不利於光伏對國家能源戰略的推進作用,同時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和財政補貼錯配,最后光伏度電成本難以下降,后果不堪設想。

  業內寄望於行業規范出台

  “我國光伏電站的規模和數量逐年增加。光伏電站向商業化電站的轉化,尤其電站股權融資、財務分析、產權交易、保險以及電站后續改進,都需要完備、可靠的電站質量評估作為依據和支撐。現在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上述大陸硅片商告訴本報記者。

  近年來,隨著我國光伏產業的快速發展,如何統一光伏電站的檢測標准依然是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日前,國家能源局下發的文件《關於進一步加強光伏電站建設與運行管理工作的通知》,從11個方面對光伏電站作了規范,並要求項目單位進行設備採購招標時採用獲得認証且達到國家規定指標的產品。

  業內人士表示,當前確有部分光伏電站項目存在質量問題,而這些電站項目也通過了相關驗收,那麼問題可能就是出在驗收標准不夠完善上。目前,光伏行業內的標准建設歸口比較復雜,而現有的很多標准都是照搬傳統能源的標准,有一些並不適用於當前的光伏行業現狀。

  10月30日,由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光伏技術檢測中心制定的《光伏電站性能檢測與質量評估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以下稱《技術規范》)在2014中國光伏電站性能檢測與質量評估技術研討會上發布。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表示,《技術規范》的評判指標是光伏電站性能比(performanceratio),對於光伏電站的PR共有19項評判標准,包括系統的電器效率、組件衰降、遮擋情況、光反損失、MPPT誤差、測量誤差、故障情況和運行維護水平。這個指標排除了地域和資源差異,比較客觀地反映了光伏系統自身的性能和質量。

  上述大陸硅片商告訴本報記者,光伏的一個重要意義在於能夠在25-30年持續穩定地提供零成本的清潔能源,因此,《技術規范》的出台會有利於保証電站的質量,提高電站的發電量,促進光伏產業發展的初衷,從而保障資本市場的認可、投資人的認可、銀行等方面的利益,得到相應的投資和融資。

  另有業內人士認為,光伏電站質量必須有認証體系,在參照國際管理體系的同時,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而定。光伏電站質量的標准、認証、監管、運行、維護是系統工程,需要相應的機構和人員來落實政策,因此,國家在這方面需要加強工作。(記者 李曉紅)

(責編:杜燕飛、王靜)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