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能源

无法回避的竞争

记者 尚军梅

2014年09月02日14:58        手机看新闻

过剩、降价、限产,成为一段时间以来煤市的热词。在此背后,隐藏的却是市场竞争的残酷性。

煤市低迷态势下,煤炭企业之间、国内煤与进口煤之间的竞争异常残酷。你出的价低,我出的价更低,自主降价尽管不违背市场规则,但是依然令煤市硝烟滚滚。

前不久,神华集团、中煤集团主动限产。这是很好的态度,也是很好的举措。但是,如果没有更多的企业共同努力主动限产,靠个别企业的举措扭转市场局面,几无可能。政策不可能无底线干预市场来减少供给,市场也不可能以道德的名义绑架企业都来主动减产。因此,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竞争无可避免。

神华集团的一位销售人员说,7月的煤价天天降,这边价格还没定下来,那边秦皇岛煤炭挂牌价已经下降,价格不降不行,不然就要丢市场。市场形势、煤炭价格,根本不是一家企业所能左右的。企业能做的,或者只是顺应市场。

有专家说,单一企业的煤炭产量太小了,根本撬不动这个大市场。如果一家企业的煤炭产量足够大,比如说能占全国煤炭产量的50%以上,那是可以挤垮其他企业的,但国内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做到。要是有,也只有山西和内蒙古两地联合起来才行,这两个地区的煤炭产量已经占到了全国煤炭产量的50%以上。但是,完全市场化的煤炭行业,政府联手控制市场,太异想天开了。

所以说,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煤炭市场竞争还会比较激烈,置身其中的煤炭企业躲都躲不掉。从用户的角度来说,某一时间段内,市场需求量是固定的。供应量大了,用户自然要货比三家,市场经济下,谁不愿买物美价廉的商品?比如电厂,其煤炭成本也是要核算的。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在所难免。对于煤炭而言,化解产能过剩这一根本矛盾,政策指导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市场淘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能做的,或许只是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市场信息的透明化。

哪些煤企能够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自然是安全水平高、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率高、管理水平高、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煤炭生产企业。反之,就是应该被淘汰的。

市场竞争中,“优煤”淘汰“劣煤”,乃是必然。

如何对待进口煤?

记者采访了解到,对于进口煤,国内煤炭企业和一些经济学专家的看法有些差异。一些煤炭企业代表认为,煤炭产能已经过剩了,进口煤增加,无疑加剧了煤炭产能过剩局面,应该限制进口煤。

前不久出台的新版《煤炭经营监管办法》指出,禁止销售或进口高硫分、高灰分劣质煤炭。业内人士表示,无论进口煤增加或减少,至少把劣质煤炭堵在了国门外,这是好事。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和金融高级研究院副院长汤珂说,对于优质的进口煤是不应该限制的,因为煤炭是个消耗品,是一种工业投入原材料,煤炭等能源价格低,对于工业社会是有好处的。煤炭企业应理性看待这一问题,要转换经营模式,降低经营成本。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囿于运输成本,进口煤的数量有限。中国煤炭历来都是“南进北出”,进口煤跑到北方来贵死了,它顶多跑到南方几个省份,再往北方跑,跟北方煤是没法竞争的,除了质量需要有个标准外,不应再过多打限制进口煤的主意了。

为啥亏本还生产?

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和金融高级研究院副院长汤珂从边际成本的角度解释了亏本生产现象。企业办煤矿,刚开始有一次性的投入,这个投入比较大。一次性投入后,煤炭企业还有一个边际生产成本,就是投入了之后,开采一吨煤需要多少钱,包括人力成本、水电费等。

若算总成本的话,即一次性投入加上边际生产成本,煤炭企业是亏本的。但从目前推测来看,一些企业的吨煤收入是高于边际生产成本的。所以,煤炭企业还要开采,至少比不开采要好,因为一旦停产不开采了,企业办矿的一次性投入就永远收不回来了。比如,吨煤开采成本(边际生产成本)是100元,一吨煤能卖到150元,对于企业来说,吨煤还能收回50元,但是如果煤矿不生产,前期的投入就收不回来了,另外停产后重新开工的成本很高。同时,很多煤矿前期投入靠银行贷款,如果不维持经营,贷款的压力就更大了。

还有一种极端情况,假如一吨煤卖90元,对于企业来说,吨煤就亏本10元。但企业仍愿意生产,因为不生产也要给工人发工资,也要投入进行矿井维护,这些支出可能远高于吨煤10元的亏损,就是说,不生产亏损更多。

来源:中国煤炭报

(责编:值班编辑、庄红韬)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