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200万吨这个数字
值得欣喜的还不止于此。
50多年来,核地质积累了大量印刷版图纸和文字式的勘查成果和资料,这些资料宝贵却不易查阅和整合。随着潜力评价工作的开展,将纸质资料数字化,同时建立相关数据库,将资料串联起来的工作被提上了日程。
信息技术带来的最大好处是精确、快速定量预测。
“过去我们基本做的是定性预测,采用数据源也比较单一,现在可以进行定量多元数据系统预测了。”李子颖说。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一批青年人才快速成长起来。蔡煜琦就是代表。作为综合专题项目技术负责人,通过5年磨砺,如今他已成为中核集团重点科技专项的副总设计师。
李子颖认为,评价工作所能发挥的另一个作用也不容忽视,即影响国际铀市场价格。国际市场铀价格涨涨跌跌,与我国核能领域相关进展高度契合。200余万吨铀矿资源预测量向外界发出一个信号,中国国内铀矿资源潜力是比较大的,而且还有40多个有望实现的铀矿大基地。截止到2011年1月1日,最新的全球铀矿资源预测总量是1600多万吨,我国铀资源潜力应该名列世界前茅。
“我国地质条件特殊,核地质事业需要循序渐进,随着工作不断推进,未来我国铀矿资源潜力还会继续增加。”张金带说,接下来将开始成矿带精细化工作,将潜力评价项目继续下去,持续收集动态数据,为国家行业规划和找矿提供更加丰富的依据。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