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能源

2014年中国能源十大新闻:中石化率先启动"混改"

2014年12月29日08:27    来源:经济参考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2014年中国能源十大新闻:中石化率先启动"混改"

  “览能源业界风云,为决策提供参考”,这是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能源周刊》自2004年初创刊以来所坚守的办刊理念。每到年终岁尾,我们总要驻足回望,对即将过去的一年中国能源界所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全面梳理,并邀请业界专家评出年度能源十大新闻。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们推出2014年中国能源十大新闻,这是《经济参考报·能源周刊》创刊以来连续第11年评出的年度能源十大新闻。新闻排名以时间为序,并辅以记者点评以飨读者。

  一、中石化率先启动央企“混改”,208天引入社会及民营资本逾千亿元

  新闻事件:2月19日,中石化宣布,对旗下油品销售业务板块在现有资产、负债进行审计、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率先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9月14日,中石化公布引资名单,有25家社会及民营投资者斥资1071亿元认购销售公司29.99%股权,成为年内全球最大并购案。

  记者点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最大亮点。混合所有制怎么“混”?关乎国计民生的能源央企能否“混”?位列世界500强第3位的能源巨头中石化率先做出大胆探索。其混改消息一出,次日股票涨停,而且连续9个月股价处于持续上涨趋势。特别是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站在全球视角发出“国企实力+民企活力=中国竞争力”的寄语,让人们对中石化混改未来充满期待。

  二、三部委发布能源行业大气污染防治方案,能源行业成为减排重点

  新闻事件:3月24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环保部三部委联合制定《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按照“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限期完成”的原则,通过加快重点污染源治理、加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着力保障清洁能源供应以及推动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等多种措施,降低能源生产和使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这是继1月7日环境保护部与31省(区、市)签署《大气污染防治责任书》之后,我国为改善空气质量实施的又一举措。

  记者点评:如果说环保部年初与31个省(区、市)签署的《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是我国加强了对大气污染的全面防治,那么此次三部委针对能源行业推出的“能源大气方案”,则是从“线”上加强了对大气污染的重点治理。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生产和使用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能源行业由此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环境治理的重任。推动能源行业减排将为全国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

  三、能源局推12条输电通道4条交流特高压,我国特高压电网建设提速

  新闻事件:5月16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2条重点输电通道建设的通知》,其中包括5条特高压直流工程和4条特高压交流工程。11月4日,同一天开工三条特高压工程,其中“淮南-南京-上海”和“锡盟-山东”两条为特高压交流工程。这意味着能源局对特高压交流工程开闸放行,我国的特高压电网建设步伐全面提速。

  记者点评:面对雾霾压力,发展特高压输电已是共识,但争议是要不要发展交流特高压电网。李克强总理在4月18日国家能源委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要按规划开工建设一批采用特高压和常规技术的‘西电东送’输电通道”。能源局随后下发12条输电通道建设通知,其中9条特高压,而且有4条是交流特高压工程。国家能源局对特高压交流工程开闸放行,这意味着多年来围绕交流特高压的争议告一段落,我国特高压电网建设提速。

  四、中俄签署东西两线天然气合作大单,中国成俄罗斯最大天然气出口国

  新闻事件:5月21日,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中俄东线管道供气购销合同》,从2018年起,前5年俄通过中俄东线管道向中国渐增气量,第6年起每年供气380亿立方米,累计合同期30年,总价值4000亿美元;11月9日,中俄再签《关于沿西线管道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框架协议》,俄将通过中俄西线管道向中国每年供气300亿立方米,供气期限30年。未来东西两线合计680亿立方米/年的输气量,将使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俄罗斯最大的天然气客户。

  记者点评:中俄天然气购销大单的签署,不仅是2014年中国能源国际合作中的大事,而且对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着重要意义。中俄天然气合作为何“近20年谈判未果,一年间连获突破”?西方媒体立足乌克兰危机从地缘政治角度给予过多解读。但中石油董事长周吉平认为,中俄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互利共赢是国际油气战略合作的基础。

  五、我国海上风电电价政策和开发方案公布,风电开发将“面朝大海”

  新闻事件:6月5日,国家发改委制定《关于海上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确定2017年以前(不含2017年)投运的近海风电项目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0.85元(含税,下同),潮间带风电项目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0.75元。同时鼓励通过特许权招标等市场竞争方式确定海上风电项目开发业主和上网电价。12月1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2014-2016)》,44个海上风电项目列入开发建设方案,总容量达1053万千瓦。

  记者点评:作为全球第一风电大国,中国不仅陆上风电资源丰富,同时海上风能资源潜力巨大。按照风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海上风电装机2015年要达到500万千瓦,2020年要达到3000万千瓦。但截至2013年底建成海上风电装机容量42.86万千瓦,仅占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的0.5%。海上风电发展滞后,除项目审批涉及部门较多等因素以外,一个最重要原因是标杆电价“不具吸引力”。国家新公布的电价政策和开发方案只是引导风电开发商“面朝大海”,至于能否“春暖花开”尚待观察。

  六、习近平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强调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新闻事件:6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他强调,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体内容包括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和能源国际合作。

  记者点评: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习近平站在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新命题,特别是其“四革命一合作”的核心内容,已成为指导未来我国能源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针。国务院办公厅于11月19日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便是在此方针指导下出台的我国能源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和行动纲领。

  七、神华“近零排放”燃煤机组问世,中国迎来“煤电清洁化”时代

  新闻事件:6月25日9时,全国首台“近零排放”煤电机组——神华集团国华舟山发电公司4号35万千瓦国产超临界机组完成168小时试运行正式投产。监测显示,该机组试运行期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大气粉尘的平均排放浓度,不到燃气机组排放限值的一半。神华就此推出“绿色发电计划”,欲将全部煤电机组改造为“近零排放”。同时,华能、大唐、国电、华国、浙能等发电集团也纷纷推进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技术改造。

  记者点评:中国作为世界煤电大国,如何推动燃煤机组清洁化,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尽管有专家对神华等企业力推的“近零排放”、“超低排放”燃煤机组提出成本质疑,但“近零排放”技术路线的打通,实现了“燃煤机组比燃气机组更清洁”的目标,堪称中国煤电行业的一场革命,中国正在迎来“煤电清洁化”新时代。

  八、遏制煤矿超产,实施资源税改,国家多部委出手为煤炭行业纾困

  新闻事件:8月15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监局联合下发《关于遏制煤矿超能力生产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的通知》,要求遏制煤矿超能力生产,制止未核准先生产、未取证生产行为。10月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实施煤炭资源税改革的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税率幅度2%至10%;同时,停征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取消原生矿产品生态补偿费、煤炭资源地方经济发展费等,确保不增加煤炭企业负担。

  记者点评:对于煤炭行业而言,2014年是艰难的一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煤炭企业亏损面超过70%。主要原因是煤炭供大于求,库存居高不下,煤价大幅下滑。由此来看,国家多部委及时出手,遏制煤矿超产、推动资源税改,皆是为煤炭行业纾解困局的“正解”。至于业界评说的“2%-10%”的煤炭计价税率是否合理暂且不表,单从取消一系列收费项目而言,对煤炭企业不失为一大利好。

  九、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30%,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全球第一

  新闻提要:10月20日,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在哥本哈根召开的2014年全球绿色增长论坛上宣布,截至2014年上半年,中国水电装机容量2.9亿千瓦,风电装机容量83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200万千瓦。全部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在发电总装机占比超过3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过20%。中国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的国家。

  记者点评: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全球第一,这无疑是一个令国人自豪的消息,它表明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指引下,中国清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迅猛,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获得巨大改善。但同时,这又是一个令人尴尬的消息,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30%而发电量占比仅为20%的数据表明,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因并网难而被白白浪费。加快解决“弃水”、“弃风”、“弃光”难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已成当务之急。

  十、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落地福清,国家能源局再放核电重启信号

  新闻提要:11月3日,国家能源局对福建省发改委、中核集团的请示报告发出复函称,为推进福清5、6号机组前期工作顺利开展,尽快验证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同意该工程采用融合后的“华龙一号”技术方案,建设国内示范工程。次日召开的国家核安全局核电专题解读会议再次明确,核能作为目前唯一可大规模利用的替代能源,是我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

  记者点评:我国核电为什么大而不强?韩国核电为何后来居上?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技出多门”且“各自为战”。比如,三代核电技术有中核的ACP1000、中广核的ACPR1000+、国家核电的AP1000和CAP1400等,四代核电技术有在建的华能和中核利用清华技术的高温气冷堆、中核的实验快堆等。此次,国家核安全局和能源局将中核ACP1000与中广核ACPR1000+“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并成功落地福清,不仅释放出中国核电重启的信号,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核电“走出去”意义重大。

(责编:闫璐、王静)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