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路口的粵電大埔發電公司標識牌,估計沒人知道梅州市大埔縣三河鎮匯東村山清水秀之間,一座大型煤電廠正在悄然開工,這背后顯示了電力大鱷粵電集團的長袖善舞。
世界客都梅州是葉劍英元帥的故鄉,擁有豐厚的山水人文優勢,旅游業是當地經濟發展的主心骨,近年來一直致力於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
而正在施工的粵電大埔電廠位於梅縣大埔縣三河鎮,距大埔縣城不足20公裡。 大埔電廠由廣東粵嘉電力有限公司(梅縣發電廠)投資建設,該公司是廣東省粵電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廣東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粵電力A 000539,粵電力B 200539)控股的中外合資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大埔電廠是由原梅縣電廠搬遷而來,而原電廠搬遷的主要原因正是由於其給原址帶來了巨大的環保壓力。據了解,大埔電廠首期投資50億元,建成投產后,年產值可達33億元,年創造稅利約9億元。而直到現在,當地居民依然不解,緣何如此山清水秀的地方,會有如此大的火電項目上馬。
4月6日,時代周報記者在匯東村調查發現,粵電大埔電廠早在2008年開始征地。2012年才拿到環保部的環評審批報告,而在此之前電廠即開始悄然破土動工了。
“電廠明顯是違規施工,違反了環境保護法”,當地知情人士稱,直到現在,大埔電廠仍有土地規劃方面的手續沒辦下來。
時代周報記者隨即聯系採訪廣東粵電大埔發電廠籌建組相關負責人林躍生,但其手機一直無人接聽。
作為上市公司的粵電力為何如此青睞大埔縣這塊風景如畫的寶地?煤電搬遷是產業轉移還是污染轉移?面對諸多問題,時代周報記者歷時一周實地調查,試圖厘清粵電力背后主導的大埔電廠這一煤電搬遷樣本。
污染逼迫電廠搬遷
梅縣發電廠的原址位於梅縣程江鎮槐崗村,電廠於1993年8月動工興建,因國家節能減排政策出台以及對當地污染嚴重,現在被迫搬遷。
4月6日,時代周報記者來到梅縣發電廠探訪發現,該廠內原有6台機組,現隻剩下2台發電機組,而5個大型的冷凝塔,其中3座已經關停。廠外道路上,黑色煤灰滿地,塵土飛揚。
梅縣程江鎮槐崗鄉清河生產隊的黃漢昌至今保存著當時電廠征地時丈量土地的賬簿。時代周報記者在該賬簿上看到,1987年12月4日,電廠選址征地時,清河生產隊共有72.007畝土地被征。
梅縣環保局距梅縣發電廠不足3公裡,該局局長李志堅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梅縣發電廠雖給梅州市經濟帶來創收,但其對當地的環境污染還是比較大的。
即使如此,作為市重點項目,該局環保人員連廠大門都未進過,隻有市及以上的環保部門才有權管理。
據梅縣環保局有關人士介紹,梅縣發電廠的污染主要是二氧化硫和粉塵等,雖然該廠前期工程廢水能達標排放,但由於排放量大,對梅江的污染也是有的。
槐崗村村民劉四喜(化名)的家距電廠僅100米之遙,據其告訴記者,以前電廠沒關的時候,電廠的噪音污染特別大。此外,煤灰以及煙塵的污染較大,地上都是一層灰,說著,他從窗戶上用手指摸了一下,手指上的灰塵清晰可見。
時代周報記者來到位於梅縣發電廠北側的墩上村,在該村北側距電廠3公裡的一座大壩上,記者看到從該電廠出來的布滿鏽跡的黑色管道。
據當地村民介紹,這兩根黑色管道是排灰管,電廠生產的煤渣和著廢水一起,形成煤渣泥排至該大壩內。記者看到,大壩高約30米,壩內都是廢泥渣和黑色的污水。
據了解,大壩此前的水較為清澈,是周邊良田的灌溉水源,因電廠排廢渣,壩內水質污染,周邊稻田農作物被河水侵蝕,村民常常減收。
時代周報記者亦登上位於梅州市郊的千佛寺山頂,俯瞰梅州市區全景,梅縣電廠正在發電的兩座大型冷凝塔與現代化的城市發展,格格不入。
而梅州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因為梅縣發電廠,導致很多外地大企業不看好梅州市的投資發展環境,因此給當地政府的招商引資帶來困境。
為何搬遷到三河鎮?
壓力之下,梅縣發電廠決定進行搬遷,對此,廣東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謀劃良久。
2012年10月31日,粵電力A對外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同意該公司全資組建廣東粵電大埔發電有限公司,按照項目總投資55.2億元的20%設置資本金。
粵電力投入資本金11.04億元,首期注入資本金3億元,后續資本金由公司根據項目的建設進度需求分批注入。
電廠最終選址定在了大埔縣三河鎮。4月6日,沿著072縣道往南,時代周報記者來到大埔縣三河鎮,該鎮四面環山,峰巒疊翠。
而早位於三河鎮匯東村的電廠工地,幾台挖掘機和一台大型吊車在此作業,地上隨意擺放著鋼筋等建筑材料。工地上機器轟鳴,幾名頭戴安全帽的工人,正在一座建筑前扎鋼筋。
“我們來此一年多了,正在建運煤的設施。”現場施工工人對記者說道。
據了解,電廠首期規劃建設2台60萬千瓦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配套建設高效除塵、脫硫和脫硝裝置、廢水再利用等環保設施。
值得關注的是,大埔電廠距三河壩僅1公裡之遙,三河壩是韓江的源頭,廣東省第二大河,是潮汕地區主要飲用水水源,匯集1700余萬居民。
而時代周報記者亦前往匯東村周邊探訪,距大埔電廠西側不足兩公裡的路段即為“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紀念園,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
因尚處建設階段,電廠工地上的土地大多裸露在外,一片狼藉,“如此秀美的山水,竟然要建如此大的污染型火電廠。”當地村民憤怒地對記者說道。
匯東村村民告訴記者,火電廠建成后一天要燒800噸煤,電廠排出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很容易與雨水混合形成酸雨。
而粵電力最早開始謀劃在大埔縣三河鎮興建電廠,是在2007年。當年3月,梅縣發電廠有關負責人與大埔縣政府領導來到三河鎮匯東村,查看了大埔火電廠址。
然而,時至今日,該項目審批仍有部分手續在等待批文。據記者獨家獲悉,作為廣東省重點建設項目,大埔電廠項目用地起初不符合《大埔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2020年)》要求。
但為了讓該項目盡快上馬施工,大埔縣重新修改了既定的該規劃,並於2014年2月26日經廣東省國土資源廳批復同意。
“還有些審批手續沒完成,該項目現在還不敢全面開工”,當地知情人士介紹。
據了解,在大埔火電廠未搬至此時,當地共有2000余位居民。三河鎮匯東村南側的一排排樓房,是大埔電廠征地遷拆安置區。多位居民告訴記者,大埔電廠進行了多次征地,他們分批入住至此。
當地村民們告訴記者,從2011年開始,火電站就施工了,當時因手續未辦下來,工地違規施工,很多村民前往阻止。
村民們稱,大埔電廠當時承諾,將會修建安置區內的道路,但時至今日,區內道路仍是土泥路。同時,他們也沒有拿到土地証和房產証。
利益交織的搬遷
4月7日,時代周報記者來到匯東村休閑廣場,很多老人在廣場上鍛煉身體。老人們介紹,該廣場由廣東粵嘉電力有限公司籌資60多萬元捐建,於2012年10月啟用。除此之外,粵嘉公司還修建了匯東村新進村村道、安裝路燈、興建農田三面光水圳等工程。
而梅州市扶貧網介紹,至2012年9月底,粵嘉公司通過各種途徑投入到匯東村的幫扶資金已達2144萬元,其中公司已出資1674.9萬元為匯東村1861人購買被征地農民社保。
大埔縣政府介紹,大埔電廠項目總投資約60億元,首期工程建成投產后,年發電量可達66億度,年產值約26億元(不含稅),年創稅利約9.5億元。
而據知情人士透露,為了讓工程盡快上馬,當地政府兵分三路,在北京、廣州、梅州三地同步推進,力爭大埔電廠盡快動工,早日投產。
目前,該項目已取得國家能源局的批文,項目可行性研究已通過專家組審查,環評已通過國家環保部審批。
梅州市發改局局長張運全稱,預計至2015年底,待大埔電廠建成發電后,按國家相關規定關停梅縣發電廠。
時代周報記者在匯東村歷時多日調查獲悉,很多村民對該項目表示反對,但他們難以言說,“我們無權干涉,項目是政府引進的”。政府的承諾、專家的論証,並未能消除村民的疑慮。
一名不願具名的城鎮化專家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全國有很多大型企業,同樣面臨著城鎮化后轉型和搬遷的問題,從選址到征地,再至建設和投入運營,會有很多審批手續仍需要完善。“大埔電廠只是國內煤電搬遷的一個縮影。”上述專家對記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