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很多人不經意中發現,一種名為“自平衡電動車”的交通工具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城市的街頭巷尾。這種自平衡電動車因操控簡單、便於攜帶,深受年輕消費者的喜愛。然而據記者了解,自平衡電動車目前在我國並沒有相關的生產標准及適用的交通法規,一旦發生事故,不僅容易造成嚴重的人身傷害,維權和賠償問題也難以界定,因此其安全性令人擔憂。
安全性引擔憂
北京師范大學學生小劉購買了一輛獨輪自平衡電動車,這種車隻有一個?轆和一塊踏板,靠感應人體的傾斜角度來行走。也就是說,人站在踏板上,身體稍微往前傾斜一下,該電動車就會發動並向前行駛;稍微往后仰一下,其就會停下來。“平時出門買東西用它很方便。”小劉說,這類電動車重量較輕且便於攜帶,最輕的款式隻有幾公斤重,平時可以放在包中,想用時拿出來踩上就能走。
家住北京回龍觀小區的嚴女士告訴記者,有一天在上班的路上,她看到一名年輕女子腳踏獨輪自平衡電動車行駛在非機動車道上,速度比自行車還快一些。遇到紅燈時,她往后仰了一下身子,電動車就停了下來。“這種車確實方便,但感覺不太安全;而且這種車沒有牌照,萬一發生交通事故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嚴女士擔憂地說。“我親眼見過一個男孩騎著獨輪自平衡電動車在馬路上行走,后因躲避汽車時沒有控制好而摔倒了;好在沒出大事,但我感覺這種車太不安全了,連個把手都沒有。”北京的王女士與嚴女士一樣,對自平衡電動車的安全性表示擔憂。她表示,這種車既沒有方向盤,也沒有座椅和駕駛艙,對於人體而言沒有任何保護。
操控獨輪車須有技巧
10月22日下午,記者來到位於北京師范大學附近的一家自平衡電動車銷售商鋪,看到幾名大學生模樣的年輕人正在練習操控獨輪自平衡電動車,一名店員在旁邊為他們做介紹,還不時親身做示范。一名正在練習的王姓學生告訴記者:“我看到有的同學買了這種電動車,覺得好玩便過來嘗試一下。沒想到,這種車還挺不好控制,試了半天總是失敗。”“自平衡電動車分雙輪和獨輪兩種,其中獨輪車的價格相對便宜一些,每輛在2000元左右;雙輪車的價格貴一些,每輛要1萬元左右。”該商鋪一名銷售人員說,“騎雙輪車不需要專門學習技巧,很容易就能掌握平衡。獨輪車則不同,需要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經過練習才能掌握控制技巧。”
記者在這家商鋪看到,自平衡電動車的品牌很多,包括車小秘、比特、九號等,價格則根據配備電池的性能而定,性能好的電池可以行駛30多公裡,每次充電時間在45分鐘至1個小時左右。“別看它體積小,用的可是無人機自動駕駛儀技術,算是一個小型機器人,其內置的陀螺儀和傳感器能夠精確地感應到駕駛者的重心位置,從而判斷行走的方向。”上述店員向記者介紹。
如果在路上遇到緊急情況剎不住車怎麼辦?對於記者的疑問,這位店員表示:“獨輪自平衡電動車的最高時速為18公裡,控制它行走時隻要注意讓身體保持平衡、控制好前行的速度,就不會有任何問題。若遇到緊急情況實在控制不了,操控者直接跳下來即可。購買這種車時我們會贈送一條安全帶,便於消費者在緊急跳下時仍可控制它。”
產品屬性尚不明確
採訪中,一些銷售自平衡電動車的商家告訴記者,很多品牌的自平衡電動車都在說明書中注明了適合行走的道路條件。如一些電動車的說明書中明確注明禁止在有機動車和行人較多的地方行走,有些則注明不宜在顛簸或積雪積水等濕滑路面上行走。
不少商家表示,每當有消費者購買自平衡電動車時,他們都會提醒其注意行走安全,佩戴好頭盔、護膝等護具,切勿穿高跟鞋或拖鞋騎行,以免發生危險。但記者調查發現,許多騎行者並未把這樣的提醒放在心上,因其導致的傷害事故也時有發生。目前,重慶市有關部門已意識到自平衡電動車對交通可能造成的潛在威脅,因此明確規定,未經批准不能騎這類電動車上路。據重慶市交管部門的有關人士介紹,自平衡電動車目前主要存在兩大安全隱患,一是無牌無証,肇事者一旦逃逸不容易找到;二是由於這類電動車的屬性尚未明確界定,所以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其性質也難以確定。
據記者了解,目前我國對自平衡電動車各方面的規定都十分模糊。例如,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相關規定,平衡車不屬於機動車范疇;而在與非機動車有關的規定中,並沒有針對自平衡電動車的條款。此外,我國對於非機動車的外形尺寸、質量及制動器、車鈴和夜間反光裝置等部件的生產都有明確的技術標准,但卻沒有針對自平衡電動車的生產標准。“自平衡電動車可以作為娛樂工具在郊外或景區使用。”北京市交通管理局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按照現行的交通法規,自平衡電動車是不能在機動車道上行駛的。因此他提醒消費者,出於安全的考慮,最好不要將這種電動車作為代步工具在城區道路上行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