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國家電網公司劉振亞董事長提出了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構想。今年以來,中國電科院對新一代信息通信體系如何支撐能源互聯網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信息通信創新推動 能源互聯網的發展
覆蓋全球的能源互聯網,通過可再生能源、遠距離輸電和信息通信等新技術的融合,形成以能源為載體各生產要素的互聯與綜合集成,是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實現能源和工業互聯的核心和基礎。
從下一代互聯網的發展看,以智能電網為載體的能源互聯網,是互聯網發展延伸到能源和傳統工業領域的必然結果,通過應用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電子商務等新技術,將實現人、物、能源之間的全程互聯和廣泛互動,而基礎的支撐和實現方式應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架構與技術。在能源互聯網下,原有的電網信息體系將發生根本性變革,由電網功能的支撐角色轉變為源、網、荷、人之間交互的綜合性平台。因此,新一代信息通信體系必須向互聯網化演進,成為能源配置、交易、消費和用戶服務等功能的直接載體。我們認為,支撐能源互聯的新一代信息通信體系,將是以信息通信服務貫通能源互聯網全業務,通過信息通信技術支撐能源互聯網的調控運行、源荷接入、能源交易、用戶服務、數據價值利用等功能,為能源互聯網的互聯、互動提供保障的技術服務和基礎設施,為電網運營模式創新變革提供路徑。
新一代信息通信體系的核心特征
全球能源互聯網既是能源的互聯,更是一張互聯網,它將超出傳統的因果邏輯基礎的電網運營模式,而突出呈現互聯網效應。按照互聯網的要素,它應具備大范圍貫通、高吞吐容量的網絡基礎,大規模而廣泛任需互聯的源與終端,第三方模式的服務與交易的平台,數據與高級分析的價值驅動。能源互聯網對電力信息通信的泛在、開放、互動、智能及安全提出了要求,將具備以下六大核心特征:
一是廣泛互聯的通信網絡。能源互聯網下的信息通信網絡,將支持各種分布式電源、儲能裝置、監控終端、自動化裝置、電動汽車、智能家電和用戶終端的隨需接入,大規模海量的用能終端,各類電源、各類信息終端,在統一協議下,與接入能源流、信息流的平台互聯互動。同時,在新的安全體系支持下連通互聯網、公共通信網、用戶等外部網絡和信息應用,整合形成天地互聯、開放集成、廣泛覆蓋的通信網。
二是全業務貫通的信息架構。能源互聯網的信息體系,將不僅支撐人、財、物等傳統ERP系統,更多的延伸至電網生產運行與業務運營中。電網中的分布式電源、監控終端、自動化裝置將納入開放的通用信息架構﹔數據採集和業務交互過程也將被統一在通過雲計算實現的信息架構中,海量數據可通過統一數據平台進行收集和預處理,電網運行、運營、管理各環節都將在數據平台支持下實現業務功能。
三是開放的能源互聯網調控體系特征。在信息架構支持下,能源互聯網調控將形成以數據為核心的綜合性信息處理體系,實時處理的海量數據構成了能源互聯網調控的重要依據。同時,信息架構也有利於連接不同的電網自動化系統,信息化的數據資源,實現數據交互,電能的洲際傳輸將可通過數據交互實現宏觀調度。在開放架構的支持下,能源互聯網的調度運行將超出電網范圍,實現涵蓋電源、負荷以及人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協調,實現效率、效益和效能最大化。
四是以數據為核心的信息價值挖掘特征。能源互聯網依靠數據的支撐並產生數據,它匯集了源、網、荷、人各方面的海量數據。以數據為紐帶,能源互聯網構成連接電網上層應用和終端用戶的綜合性信息通道,在雲計算、大數據技術支持下,復雜的負荷預測辨識與需求呈現實現精准化,使調度運行、規劃建設、運營服務業務在模式上發生改變,基於數據的電網決策將代替基於經驗的決策方式。能源互聯信息體系也將形成數據採集、傳輸、存儲、分析處理的端到端數據貫通。海量數據不僅對決策的驅動支撐效應凸顯,其潛在價值也將得以發掘,數據的價值將並重於能源本身的價值。
五是開放共享的能源交易平台。交易是互聯網不可缺少的要素,也是全球能源互聯網效應發揮的引擎。能源交易電子商務平台將為能源互聯網各參與方提供開放共享的交易環境,支持能源交易、碳交易等多種交易類型,在互聯網模式下,傳統的購售方式將被改變,以電費為基礎的電子商務平台,驅動能源、金融和服務的融合,從而實現電網服務方式和營銷模式乃至經營戰略的轉變。
六是可信的新一代信息安全體系。能源交易、智能家居、電動汽車和電子商務等業務場景,使得用戶與用戶、用戶與電網之間存在大量的移動互聯和雙向交互,對信息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開展新一代信息安全防護體系設計,探索從網絡隔離到對象可信的防護策略轉變和體系演化,最大程度地實現業務應用與安全防護的協同發展。
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構建與發展,信息技術是支撐、互聯網思維是驅動。同時,電力信息通信基礎設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迫切發展需求。能源互聯網使能源與信息融合發展,必將帶來技術與產業的變革,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