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能源

宋林被查 国资委官员“力挺”华润万亿帝国维稳【2】

朱星 张晨 尹聪

2014年04月28日07:59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央企背景“并购很容易”

  长期以来,央企背景的华润集团,广受各地政府欢迎,使得其“并购很容易”。

  “并购很容易。”华润集团原董事长宋林曾表示,只要有钱,说服股东愿意卖,“有些是地方政府持有的股权,他愿意向你出售股权就可以买了”。

  2004年,有媒体报道称,华润的双重身份,使它左右逢源,“身为央企,没有行业进入壁垒;地方政府引入华润的投资,又属于外资,有利于政绩”。

  宋林任董事长期间,造访内地各省份,必然会受到当地政府高官的高规格接见。比如,2014年4月,宋林前往广东,受到了广东省委书记和省长的接见。

  接见时,地方官员往往会向华润提出“加大投资,深化双方合作”等要求。而华润方面,有时会向地方政府提出自己的诉求。

  比如,2011年6月,时任河南省省长的郭庚茂到访华润集团。其间,华润一位副总经理提出,希望河南省政府可以协调解决“华润河南医药公司新建物流中心土地一直没有解决”等问题。

  “郭省长听了汇报之后,当即指示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公开报道称。落实到“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华润与政府的良好关系,换回了颇多的甜头。华润燃气一位高层公开说,由于大股东华润集团的背景,在各地投入不同项目,与地方政府关系良好,从而令华润燃气进入不同城市洽谈合作时更为方便。

  2003年,华润集团斥资3亿元入主东阿阿胶。此前,先后有18家知名公司表达了战略入股的意图,“其中不乏民企、外资企业”。最终,华润如愿“迎娶”东阿阿胶。当时有分析称,华润之所以胜出,是因为相比民资和外资,“华润是国资背景的企业,有利于保证东阿阿胶这一民族品牌”。

  华润并购资金多来自股市

  华润大量收购,常给外界以“不差钱”的印象。宋林曾撰文称,自2001年至2012年,华润总投入2623亿元,通过并购或重组,发展起七大领域。事实上,华润集团的部分资金,来源于资本市场上的运作。

  资本优势打破自然整合

  回顾华润扩张,其并没有在某个行业做大做强,而是哪个产业有机会就经营哪个产业。华润通过大量收购,以资本优势,打破行业自然整合的节奏,以求快速成为行业领导者,迅速在量上形成优势。宋林表示,“至于(收购的)标的不重要。有些是先接手,后谈价格。有些是战略性投资,例如三九,(华润花了)45亿元。战略性投资不能微观看一个维度,那可能会错失良机。”

  例如在啤酒行业,1994年,华润并购雪花啤酒,在之后的十年里,华润连续并购了37家啤酒企业,并初步实现了啤酒行业的全国布局,与青岛啤酒等一起并列我国啤酒行业龙头的位置。华润雪花啤酒,在全国就有80家啤酒厂,共占有中国啤酒市场的21.7%份额,是中国及全球销量最大的单一啤酒品牌。2011年,成为中国第一个年销售量突破千万吨的啤酒公司。

  在零售、地产、电力、医药等领域,华润都进行着快速扩张。以零售为例,自2001年以来,华润就完成了十多起收购,在江苏、江西、陕西等地布局,迅速抢占市场,使其成为中国最大的零售连锁巨头之一。

  宋林曾撰文解释华润的多元化发展策略称,在多元化的发展中,可以通过收购兼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优势;通过合理的业务组合实现稳定增长的优势,多业务组合可以使华润的业绩呈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特点,面对经济危机有更好的抗风险能力;通过产业进退实现资产素质持续提升的优势等。

  对于收购的标准,宋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第一,行业聚焦;第二,区域聚焦;第三,业态聚焦。”

  高频从资本市场拿钱

  华润集团前董事长宁高宁曾说,“无法想象华润不托生于香港资本市场会怎样?”

  目前,华润集团旗下有5家香港上市公司。从资本市场拿钱,成为这5家公司近年来的“高频动作”。

  以华润置地为例,2006年,其以每股3.725元的价格配售3亿股,集资净额10.95亿港元;2009年5月,华润置地再次配售3亿股,此时的配售价格为14.34港元,共筹集43亿港元。根据安排,这些配售资金的用途为“收购内地的土地”。2009年,正值房价、地价暴涨。

  为收购郑州、天津等地的燃气业务,2010年,华润燃气配售新股集资25亿港元;两年后,华润燃气再度出手,集资27.44亿元。

  2007年,华润电力则以每股24.3港元的价格增发2亿股。此次筹集的48亿港元,用于在内蒙古购买煤矿。

  “利用有力的资本环境,开展配股集资,使上市公司获得了业务发展资金。”宋林曾在一份报告中阐述道。

  华润水泥的“退市后再上市”,也是华润管理层“玩转”资本市场的力作。受宏观调控所致,2006年,国内水泥行业形势低迷,“华润水泥得不到资本市场的支持,失去了融资能力”。2006年7月,华润集团决定私有化华润水泥。根据当时的报道,华润集团为私有化付出的总代价约4.28亿元。

  三年后,国内的大规模投资拉动了水泥行业复苏。2009年,华润水泥重新登陆联交所。此次,凭借“优异的业绩表现和强劲的盈利能力”,华润水泥“赢得投资者的一致追捧”。最终,华润水泥重返资本市场,带回了60多亿元的募资。国资委网站的一篇报道评价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过去数年间,华润系还频频发公司债,用以建设项目或缓解现金流压力。公开报道显示,华润股份就在2008年发行了一笔85亿元的债券;一年后,其又通过发债募资50亿元。

  各子公司中,华润电力于2010年发行了额度达38亿元的公司债,用途为“建设工程项目、偿还银行贷款及补充现金流”。而华润三九也在去年宣布,拟发行不超过10亿元的公司债,用以偿还银行贷款等。

  “偿还银行贷款”等表述频繁出现,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华润系对于贷款的高度依赖。

  2013年的年报显示,华润水泥的银行贷款为173亿港元,华润创业的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共计227亿港元,华润置地的银行借贷高达571亿港元,华润电力的银行及其他借贷额更是高达926亿港元。

  一个在战乱年代,因政治任务而建立的小商号,经过76年的发展,华润集团现今已成为一个拥有2300多家实体企业,42万员工,涉及消费品、地产、电力、燃气、医药、金融等众多领域,资产过万亿的商业帝国。

  随着原董事长宋林被调查,各界对这个庞大商业帝国的稳定的关注,从华润高层之后发出的“企稳”信号、以及傅育宁的火速空降中,就可窥见。

  在其76年历史上,由于华润集团特殊的历史地位与所承担的任务,对集团的掌控,对其高层人员的任命,一直都是重中之重。宋林也是华润76年历史上,第一个因为涉嫌违纪违法被“拿下”的掌舵人。

  回顾其历史,一些特殊关头的人事变动,对华润的走向,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有些甚至是决定性的。

  此次,随着傅育宁的空降,人们对华润集团未来的发展道路,又一次充满了猜测。虽然从上任到现在,傅育宁一直显得十分低调,但华润集团持续了二十多年的多元化扩张道路,是否还会继续,依旧成为世人关注的重点。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杜燕飞、王静)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