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桌上的20年
从普京到米勒,俄方主要谈判人物从来没有变过。他们既可以跟中石油谈非常具体的问题,也可以站在最高层的角度谈战略问题。
签约当天,新华社发布通稿称,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是在中俄两国领导人亲自关心和推动下,在两国政府直接指导和参与下,在双方企业长期共同努力下实现的。
中俄签约后,普京亦强调:“我认为,如果不是他(习近平)亲自过问谈判中的一些重要事宜,我们未必能作出这些决定。”
资料显示,早在1994年,中俄就签订了天然气管道修建备忘录。事实上,自2004年之后,几乎每一次中俄领导人高层会晤,都会谈及中俄天然气谈判。
天然气能源的合作,不只是商业上的合作,而是战略上的合作,一直在中俄几届领导人的关注和指导之下推动。
在这20年间,中国经历了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代中央领导人。内部人士说:“三代领导人都非常清楚这个项目。每一次中俄双方最高首脑会晤,都会涉及到能源问题。有关能源方面的关键问题、关键走向,都得到了最高层的指导。当然,他们也会认真听取能源公司的意见,最后都对双边合作给予了推动。”
近20年的谈判,对一个战略性项目而言,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但对于项目的谈判者来说,足以令其从“黑头发谈成了白头发”。
这一漫长时间,横跨了普京总统的第一任期,总理任期,直至其总统第二任期。“普京非常了解整个谈判过程,也非常清楚这次天然气谈判当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内部人士看来,总统第二任期是普京人生的一个高点。“在他的战略中,他希望与中国的关系有重大的推进,而不是小推进,他也需要重大的推进。”
但因为价格问题,过去几年,谈判一直僵持,“尤其是最近几年,主要的矛盾发生在俄方。”内部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普京第二次担任总统后,狠狠地批评了俄气的高管,说他太不现实,这样会失去中国市场的。”
在乌克兰危机后,俄方推进谈判的心情十分迫切。
据内部人士介绍,在这么多年的谈判过程中,俄罗斯方面,从普京到俄气现任首席执行官米勒,俄方主要谈判人物从来没有变过。“他们对中俄之间的谈判细节非常了解。在谈判桌上,他们既可以跟中石油谈非常具体的问题,甚至涉及到非常细节的问题,也可以站在最高层的角度谈战略问题。”
20年来,“虽然我国的主要谈判人物会有所变动,谈判过程当中,从具体的细节来看,双方有一定程度的不对等,但核心的谈判专家没有换过,他们一直与俄罗斯谈判,谈了这么多年,对俄罗斯的情况非常了解。”
俄方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朋友很“难缠”,是很强的谈判对手。“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对方的承受能力,在必要的时候,我们也要做出一些让步。借俄罗斯的话,我们‘喝了一些他的血’,但不能喝得过分。”内部人士表示,国家最高领导人参与的决策,考虑的远不只是商业利益的问题,而是整体的国家利益问题。“他会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更长远地看这个问题。”
内部人士提醒说,虽然签了协议,但也不等于两国之间没有战略差异,这种战略差异仍然非常明显。“因为两国之间,两种制度,两种文化,两国的整体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也不一致。正确地认识差异,并管理差异,这是面向未来非常关键的一点,也是考验双方最高智慧的一个表现。”
外媒看“4000亿大单”
俄罗斯《权力》周刊
中俄天然气交易堪称两国关系史上“最久拖不决”的项目。这一合同的签署使中俄成功打造了前所未有的“莫斯科—北京能源联盟”。
英国《金融时报》
对习近平来说,这一协议为急需资源的中国经济提供了又一个天然气供应来源。对普京来说,这一协议的签署令他能够同时向国际社会和俄罗斯本国人民理直气壮地说,他在东方拥有一个强大的新盟友。
路透社
协议的签署是普京的一场政治胜利。
美联社
中国签订了一项期盼已久的为期30年的协议,这对外交上被孤立的普京来说,不管是在财政上还是外交上,都是一个鼓舞。
法新社
向中国输送天然气不会减少俄对于向西方销售天然气的依赖,也不会导致欧洲天然气供应的短缺。该协议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意义上的,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收益可能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小。
【中俄天然气博弈20年转机:李克强提出俄方参股建我国管道】
这是一场长达10年的谈判,这是一场长达20年的博弈。
自2004年10月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开始,中石油与俄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也由此拉开了中俄天然气10年谈判的序幕。
若从1994年中俄签订《天然气管道修建备忘录》算起,中俄天然气谈判则持续了20年。20年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能源格局发生了巨变,俄罗斯和中国各自的经济发展及内外部环境亦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所有这些,左右了这场漫长谈判的每一个进程。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