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记者21日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根据分析预测,今冬明春国内天然气供需形势依然严峻,国家能源局已全面展开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专项监管。中石油最新报告亦预测,2014年我国天然气缺口将达136亿方,远高于2013年的67亿方。
天然气告急,从何补给?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获悉,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承建的相国寺地下储气库今冬将首次实现对外供气。同时,国内最大单体海相整装气藏——龙王庙组气藏也在两周前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设计年产气量达110亿方,将对我国天然气形成有效补给。
业内人士指出,现阶段常规气仍将是我国天然气供给的主力军。而无论是提高储气库调峰能力,还是增加进口气、自产气规模,都需价格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这一方面能够提高供给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引导需求端的消费更趋理性。
百亿天然气缺口来袭
2013年冬的“气紧”局面仍记忆犹新。国家发改委先是在10月频频发文预警可能出现的“气荒”,随后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2013年天然气迎峰度冬工作的补充通知》,提出天然气供需形势严峻,要确保民生重点需求,优先保障民用。
今年10月,国家能源局又“发号施令”,重点围绕增加天然气供应情况、天然气合理使用情况、天然气利用项目气源落实情况、天然气供需监测及预测预警情况等展开专项监管,主要分为动员部署和专项调研、企业自查、现场检查、企业落实整改四个阶段,计划于今年12月底完成。
公开数据显示,2002-2012年十年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增加了将近5倍,平均年增长率为17.26%,高于同期天然气生产量平均年增长率12.57%。
根据中国石油发布的最新运行报告,今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预计达2061亿立方米,而供给量为1925亿立方米,预计天然气总缺口将达到136亿方。城市燃气需求是其中的最大头。报告显示,2005—2013年,城市燃气消费量从113.8亿立方米增至687亿立方米,年均增长25.2%。考虑到年度增速和2014年京津冀鲁因大气污染需削减转换1700万吨原煤,报告预计,2014年全年我国城市燃气需求量为951亿立方米。
报告总结称,随着国家能源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煤改气"、"油改气"以及天然气汽车等工程项目的大量上马,天然气消费将呈大幅增长趋势,由于季节峰谷差矛盾突出,冬季供需形势仍比较严峻。
亿方储气库年底供气
“今年底,老百姓就可以用上我们储气库之前注入的从中亚、中缅过来的气了!”站在距离重庆主城区约60公里、海拔950米的山上,相国寺地下储气库的相关负责人兴奋地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道。据其介绍,作为我国首座碳酸盐岩储气库,相国寺地下储气库将在今年12月份迎来其第一个采气期,计划供气2亿方,将为国家骨干管网每日提供1000万方的冬季调峰气量。
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是将长输管道输送来的商品天然气重新注入地下空间而形成的一种人工气田或气藏,具有储存量大、调峰能力强、安全系数高、使用年限长等特点。迄今,全球已有36个国家共建成储气库630座,年工作气量逾3500亿方,占天然气消费总量的12%。我国地下储气库建设起步较晚。二十世纪90年代,为确保京津两地安全供气,国家开始加大力度研究建设天然气地下储气库。作为我国“供气大头”,中石油则是从2010年2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建设6座地下储气库,相国寺储气库便是其中之一。
中石油相关人员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该储气库的前身为相国寺气田,建设投资百亿元,2013年6月29日正式投运,由“采气”华丽转身为“储气”,其设计库容42.6亿方,年工作气量22.8亿方。“这个储气库的主要功能是天然气供给季节调峰、应急调峰和战略储备。季节调峰时最大日采气量可达1393万方,战略应急时最大日采气量可达2855万方。”上述负责人表示,今年冬天储气库实现对外供气后,有望大大缓解气急、气紧的局面。
“目前我国城市用气季节性峰谷差巨大,而储气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调峰能力不足,导致冬季供气紧张局面时有发生。”一位石油行业业内人士感叹道。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发改委《关于建立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指出,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参与储气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研究制定鼓励储气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意见并强调,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储气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
“目前储气库建设仍然是国企担纲主力。投资建设储气库规模动辄上百亿,若能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储气库建设,将对增加调峰能力、缓解气紧产生重要促进作用。”上述业内人士称。
常规气担纲补气主力
在调峰能力提高的同时,我国天然气的供给龙头也在陆续“打开”。
一方面,进口气渠道正在增多。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正在运营的天然气进口项目包括霍尔果斯口岸接收的中亚管道天然气和江苏、福建等沿海码头接收的亚太LNG。按照标准天然气热值折算,上述项目输送能力可达512亿立方米/年。未来将达产的进口渠道包括云南瑞丽口岸,将于2014年开始接收缅甸管道气;东北地区,2018年开始接收俄罗斯东线管道气;沿海LNG码头,也将陆续投产。将上述在建和达产项目加总,全部输送能力将接近2400亿方/年,相当于目前国内天然气产量的两倍。
另一方面,国内天然气供应陆续取得突破。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就在两周前,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宣布,安岳气田磨溪区块龙王庙组气藏年产气40亿方的开发一期工程投运,标志着国内最大单体海相整装气藏开始大规模开发。
据了解,龙王庙组气藏是中国石油在龙女寺古隆起取得的重大发现,探明地质储量4403亿立方米,为国内迄今最大的单体海相整装气藏。该气藏具有“两大、两高、三好”的特点,即储量规模大、含气面积大,气井产量高、气藏压力高,天然气组分好、勘探效益好、试采效果好,平均单井测试日产达到110万立方米,投产气井平均日产达到60万立方米。
根据中石油的计划,该气藏开发工程总投资178亿元,设计年产气量110亿立方米。目前,年产能10亿立方米的试采工程和年产能40亿立方米的开发一期工程均已投运,年产能60亿方的开发二期工程即将启动。
中石油一位内部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龙王庙气藏实现大规模开发的意义在于,证明了中石油乃至中国还具备发现大气田的资源潜力,这对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这个大发现,目前川中油气矿已具备年产天然气70亿方的资源基础和地面配套能力,有望在2015年建成年产天然气100亿方的气区。”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常规气仍将是我国天然气供给的主力军。非常规天然气如页岩气等拥有巨大的资源储量,可作为解决能源安全的“远水”。短期看,仍需通过进口、挖掘常规气资源等方式填补缺口,化解气源短缺的“近渴”问题。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要解决用气紧张问题,除了扩大进口、增加供应量以外,还要理顺天然气价格机制。加快天然气价格调整,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企业进口积极性,防止再出现“气荒”现象。(记者 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