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能源

中国石油在中亚之技术篇:攻坚克难增效益

2014年11月15日14:42        手机看新闻

在世界能源史上,技术对改变能源供给、提升能源经济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国石油在长期的油气开发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同时,作为大型企业,中国石油也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中,中国石油的技术能力再一次得到验证,并赢得合作方的广泛赞誉。

自1997年开始,中国石油在中亚地区拓展油气业务的同时,就针对资源国油田的实际,集成和应用中国石油优势技术,不断开展科技创新,逐步建立国内与国外、油气投资单位与工程技术服务单位的技术支持体系,涵盖了地质油藏、开发动态、采油工艺、钻井工程、地面建设及老油田滚动勘探的各项技术研究工作,叫响了中国石油技术品牌。

科技成为中国石油保障能源供应、提高中亚油气合作水平最直接的支撑。依托中国石油综合技术优势,在当地开展多种(驱)采油方式试验,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技术;在优化井网井距、提高整体加密效果等特色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油田开发项目的科技攻关,完成了“肯基亚克盐下异常高压特低渗碳酸盐岩油藏高效开发技术”、“让纳若尔大型复杂碳酸盐岩油藏高效注水开发效果配套技术研究”、“PK项目稳产1000万吨开发技术研究”等中国石油集团科技攻关课题研究,形成了异常高压特低渗透碳酸盐岩油藏高效开发技术、带凝析气顶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发技术、层状砂岩油藏注水开发调整技术、普通稠油油藏注水与热采开发技术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油气相关技术系列,相继刷新当地取芯收获率、钻井周期、第一口水平井、第一口大口径定向位移井等多项纪录。

将中国石油的成熟技术和优势技术应用于当地,提高效益,是中国石油在中亚地区快速发展的成功法宝。中国石油特色优势技术在海外的成功应用,助推着中亚油气业务的高速、稳健发展,更让体现国家实力的中国技术标准走向了海外。如果说技术标准是一个国家主权在经济领域的延伸,那么,科技实力使中国石油的竞争力在中亚油气领域强力崛起。科技,使中国石油在中亚地区的油气业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跨越,实现了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的统一。

17年来,中亚油气合作区油气产量从最初的年产原油300万吨,增长到目前年产油气当量3500万吨,成为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作业当量最大的合作区之一;建成年输3900万吨油气当量的管道输送能力,中亚地区的油气通过中国石油人的智慧和劳动源源不断地流向神州大地。

中国石油在中亚能源合作的成果,被认为是广大在中亚地区中国石油员工与公司发展同频共振的结果,是中国石油半个多世纪以来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厚积薄发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石油特有的国内技术强有力支持海外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发挥中国石油集团整体优势、走科学发展之路、念转变发展方式之经的集中体现,也是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引进和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展切合油田实际的攻关研究和实践的集中体现。

“科学技术让我们的海外风险投资一次次化险为夷。靠技术,我们在合作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话语权;靠技术,我们获得了资源国的信任,海外合作前景更加广阔。”这是中国石油榜样、哈萨克斯坦公司副总地质师徐志强在海外多年的深刻体会。

科技进步顶起了中亚油气合作示范区建设的脊梁。在这背后,中国石油特有的统一、完整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和管理架构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样的体系,科技人员将国内外优势技术与中亚油田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创新精神带动技术应用,使技术进步的力量在中亚油气合作区产生了最大效应。

勘探夯实资源基础

资源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但是中国石油在滨里海、阿姆河、塔吉克等含盐盆地,以及南图尔盖、北乌斯丘尔特、曼格什拉克等裂陷类盆地拥有的24个勘探区块勘探目标复杂,许多都与国内不同。

主要勘探技术需求在于含盐盆地盐下速度建模,准确识别盐下构造;碳酸盐岩储层评价,预测优质储层分布;盐下礁滩体识别;走滑裂谷盆地复杂断块圈闭评价;裂陷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评价技术等等。

在国际石油市场,真正的实力是“你找不到油田,我能找到;你找到小油田,我找到大油田”,是“你打不出油来,我能打出;你打出的少,我打出的多”这样的“硬道理”。

可是,核心技术买不来。没有勇于创新的作风,没有科技创新的能力,就难有立足之地。发挥原有的技术优势和增强续创新能力,就成为海外油气业务发展的促动力。

东方物探三维高分辨率处理解释技术是中国石油运用成熟的典型技术,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一期工程气田开发中,这一技术帮助气田增加69%储量,保证了一期工程的稳定供气,气田资产价值也因此大幅提升。目前,中国石油的主要勘探技术手段——三维地震连片处理技术、叠前时间(深度)偏移技术、多种地震属性提取及分析技术、谱分解技术等多项国内先进成熟技术,在中亚地区都获得实际应用,提高了复杂、深层、非构造油气藏勘探的成功率。

PK项目南图尔盖盆地油气勘探和开发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前苏联时期,是高成熟的油气勘探区域。中国石油接管项目后,必须在短时间内发现经济的可采储量,勘探区域合同才有可能获得延期批准。面对紧迫形势,中方科技人员经过研究,首先选择盆地坳陷西北部的潜山构造带作为突破口,突破前人的研究框框,利用现场三维地震资料重新进行解释,辅之邻区钻井资料分析,最终部署8口探井,7口井获得高产油流。2006年,这一区块新增可采储量618万吨,成为中国石油接手后,经钻探评价在这个区域获得的第一个勘探转开发的潜山油田。

“十一五”以来,中亚油气合作区充分发挥中国石油集团的整体优势,组织、整合国内研究院所和国内油田技术力量就中亚地区相关技术难点开展攻关和研究,给予海外项目公司强有力的支持。仅“十一五”期间,PK项目在南图尔盖盆地共获得8个领域的勘探发现,探明地质储量1.38亿吨。

在积极探索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内,中国石油就初步形成了静动态储层精细描述技术、礁滩储层识别技术等多项主体勘探开发及工程建设技术,并相继刷新了当地多项记录。

技术优势增油上产

油气上产是石油公司的灵魂。

2012年2月1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如潮般的掌声响起,掌声送给获得国家科技奖的个人和集体。“中国石油海外合作油气田规模高效开发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项技术的内容之一,就是对哈萨克斯坦碳酸盐岩油田的理解和技术应用。

“让那若尔带凝析气顶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发调整技术”围绕提高注水开发效果,对让那若尔油田进行了综合一体化研究,首创了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细分层系的注采方式。这种方式突破了前苏联的技术框架,使让那若尔油田产量由接管前的235万吨上升至最高时的418万吨,实现了油田高效开发。

这是中国石油优势勘探开发技术较早应用到国外油田的成功范例。

中亚地区已开发油田50余个,中方进入前大部分处于低产、低效的开发状态。“十一五”以来,针对中亚地区的特点,“PK项目稳产1000万吨开发技术研究”、“异常高压特低渗碳酸盐岩油藏描述与高效开发技术研究”、“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天然气开发配套技术研究”等11项中国石油集团科技攻关课题研究陆续展开。这些课题解决了油田上产稳产的瓶颈技术问题,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油田开发技术系列。

2005年10月,中国石油接管了PK项目。面对油田采出程度高、含水高的大难题,科研人员结合国内的注水开发技术,研究了适用的高含水开发后期砂岩油藏注水开发调整技术,使PK项目的原油产量由接管时的786万吨跃升到1000万吨以上,并连续稳产6年。2008年,这项技术获得中国石油集团科技进步二等奖。依靠中国石油半个世纪积累和研发的先进适用技术,参股项目原油产量持续提高。与1997年相比,中国石油在哈油气产量增长了近10倍。特别是自2010年开始,年油气当量连续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

结合实际讲求实效

在科学技术应用上,中国石油始终将国内外优势技术与当地油气生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创新精神带动技术应用,使技术进步力量实现最大化。比如,目前,中国石油的主要勘探技术手段——三维地震连片处理技术、叠前偏移技术、多种地震属性提取及分析技术、谱分解技术等多项国内先进成熟技术,在中国石油哈萨克斯坦公司大多数项目都获得实际应用,提高了复杂、深层、非构造油气藏勘探的成功率。

“初到阿姆河,我们面临着‘认不准、看不清、钻不下、采不出’四大难题。国际上也没有成熟理论可借鉴,唯有自己探索。”中国石油阿姆河天然气公司勘探部经理吴蕾回忆起初期的艰辛仍记忆犹新。

然而,这种困境随着2007年中国石油产研学一体化攻关的展开被打破。由此,阿姆河天然气公

司的技术能力也突飞猛进地发展。如今,这个项目已获得14项专利,拥有6项软件著作权,在盐下碳酸盐岩天然气地质理论认识、盐下地震成像技术与储层识别等领域更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在技术创新的带动下,阿姆河天然气公司资源基础日渐巩固。通过自主研发地震成像、识别、监测等技术,这个公司新发现布什鲁克气田,三级天然气地质储量100亿立方米以上,以Oja-21、San-22等井为代表的“金豆子”气藏获得成功,揭示了中部斜坡带“金豆子”气藏小而肥的勘探前景,并在阿姆河右岸合同区逐渐形成了6个千亿立方米天然气区的格局。

与此同时,整体产气能力持续提高。中方接手萨曼杰佩气田至今,阿姆河天然气公司通过水平井、大角度斜井等适用技术,利用酸化新工艺、优化补孔等措施,在土库曼斯坦“三高”气藏钻井工程成功率高达100%,水平井单井产量也提高到直井的3倍至10倍。

不仅如此,作为世界油气工业极为重要的储量增长点和战略接替区,未来阿姆河项目摸索出的盐下碳酸盐岩天然气地质理论认识和特色技术,还将带动国内外类似盆地及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发展。

这得益于大力推广中国石油一系列的先进适用技术,更得益于中国石油特有的、统一的、完整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和管理架构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国标准不仅成为海外项目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且成为在海外叫响中国品牌、维护中国石油整体利益的有力手段。

在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油气领域的多项技术都采用了中国标准。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公司在数年的国际合作中,通过与甲方土库曼斯坦国家天然气康采恩长达一年的沟通和交流论证,获得甲方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支持。几年来,川庆钻探推动157项中国油气工程建设标准和4000多个测量仪器和仪表计量测量标准落地土库曼斯坦。对中国技术从拒绝到接受,从不了解到赞叹、欢迎,中国石油靠的是自身技术能力和硬的技术水平。

提高生产效率

为保证中亚天然气管道运行安全,减少全线停输次数,提高中亚天然气管道应急保障能力,2012和2013年,中国石油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将推动在线抢修技术在乌哈两国的应用列为重点工作。

在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的统筹安排和强力推动下,与乌哈两个合资公司通力合作,最终实现了在线作业在乌哈两国的应用。首先,邀请了乌哈两国抢修专家到中国参观学习实地观摩在线维抢修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派遣国内抢修专家赴乌哈两国开展技术展示和交流,深入介绍在线维抢修技术的原理,使乌哈两国对在线维抢修技术有感性认识,了解在线维抢修技术应用能够为乌哈两个合资公司的运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乌哈合资公司认识到自身维抢修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积极配合中方梳理中国和国际管道抢修技术规范,并制定

适用于合资公司的在线维抢修技术标准,推进修改行业标准,解除对在线维抢修技术应用的限制。目前,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正在组织乌哈两国人员来国内管道局维抢修公司进行焊接和在线作业的专项培训,以加强在线维抢修技术的切实应用。

在线维抢修技术在乌哈合资公司的应用对中亚天然气管道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意义。采用在线维抢修技术将避免管道停输以实现管道安全平稳运行,避免停输带来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同时也可避免放空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环境影响。

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推动在线维抢修技术在乌哈两国应用,不仅推动了乌哈两国在管道行业标准体系的更新,而且为乌哈两国培训了人员,提高了技术,为中亚天然气管道保驾护航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章来源:新能源经贸观察杂志

(责编:杜燕飞、王静)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