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能源

湖北大冶古銅礦遺址發現35枚2500多年古人腳印【2】

2014年01月03日08:20    來源:湖北日報    手機看新聞

  歷史大貫通

  始採年代提前約1000年

  “人們常說銅綠山3000年爐火不熄,最新考古研究表明,始採年代可推至夏早期,比現在所說的商晚期,提前了約1000年。”陳樹祥告訴記者。

  在諸多出土實物中,銅綠山?號礦體採礦遺址地層中發現的2件籃紋陶器最有說服力,這種后石家河文化常見的陶器,其碳十四測定年代為距今4000年左右,相當於中原夏文化早期。此外發掘的一批石錘,與已知晉陝地區更早或同時期古銅礦、綠鬆石採礦遺址出土的採礦工具非常相似。

  陳樹祥稱,夏早期的採礦活動並非孤例,在銅綠山之北約5公裡的大冶蟹子地遺址的后石家河文化遺存中,發現有銅礦石和碎礦工具石錘。在銅綠山之東南約15公裡的陽新大路鋪遺址的石家河文化晚期遺存和后石家河文化遺存中,分別發現煉銅坩堝、銅鐵礦料、煉渣、紅燒土堆積和青銅片等冶煉遺存。

  在去年11月舉辦的“中國礦冶考古——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學術研討會”上,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等專家,對此研究結論予以認可。

  漢代煉爐補全冶煉史

  銅綠山遺址發現至今已40年,其間採礦、農田水利建設等使地貌發生很大變化,加之礦區遍布煉渣及岩石,無法用探鏟進行傳統勘探,考古隊請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師生,採用地球物理勘察的磁法探測技術,以遺址北部一個暴露的煉爐為中心進行無損探測。

  這一先進技術手段很快探測到了一口古煉銅爐,經研究鑒定,是西漢時期的,爐身已倒塌,殘留有一截缸壁、橢圓形缸底、支撐石、風溝及大量殘塊。雖是殘爐,仍使考古隊第一次認識到漢代冶煉爐的構造及冶煉工藝。陳樹祥介紹,這座煉爐繼承了銅綠山戰國晚期筑爐工藝,不同之處是,爐缸變大,說明冶煉技術進步。“銅綠山以往發現有10座春秋冶煉殘爐、2座戰國冶煉殘爐、17座宋代冶煉殘爐,這次漢代煉銅爐的發現,填補了本地區乃至長江中下游銅礦帶煉爐發展序列上的空白。”陳樹祥說。

  古代冶煉大揭秘

  喜銅植物指引找礦人

  2012年6月,考古隊對岩陰山腳遺址進行搶救發掘,發現了一口圓形探礦井,直徑約1.85米,深4.62米。

  有趣的是,考古發掘期間,離這口古探礦井不遠處,地質大隊正進行探礦作業,用現代機械深鑽1000多米后,未發現銅礦層無功而返。

  古今探礦者何以都選擇此地探礦?原來,古探井地表附近至今叢生著蠅子草、銅草花等,這些植物嗜銅的特性,或為古代工匠們尋找銅礦指明方向。

  “夾心餅干”原是洗礦尾砂

  考古隊員在東周時期的地層中,發現一大片灰褐色硬殼,觀察地層剖面,發現灰褐色地層和鬆散的淺黃色含砂質黏土地層相間,如此反復,就像多層夾心餅干。

  這到底是什麼?各學科人士也說法不一。考古隊邀請中國科技大學秦穎博士採用現代檢測手段聯合研究,初步認定是古人選洗礦料廢棄的泥流沉積,俗稱尾砂。“淺黃色地層是因混合了洗礦殘留泥漿,灰褐色地層則是混合了其他礦物質,可以推斷,此地選洗礦歷史很久,洗洗停停,形成了不同地層顏色交錯的現象。”秦穎說,表層洗礦尾砂經太陽暴晒,加上黏土膠結和擠壓作用,即形成像水泥地一樣的硬殼。

  尾砂遺跡的首次發現,為研究銅綠山古代洗選礦技術提供了實物資料。據介紹,選洗銅礦技術在先秦文獻中尚不見記載,僅在明代《天工開物》作了略記。

  古人“脫硫”不夠環保

  硫化銅礦料儲量大,但含銅量較低,冶煉前需“脫硫”處理,大冶先民是否掌握這一技術,一直是謎。

  上月27日發掘完畢的銅綠山四角塘遺址,新發現幾個不同年代的焙燒爐,揭開了這個謎團。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教授李延祥,研究銅綠山冶金史多年,幾天前他再次來到銅綠山實地勘查。看到新發現的焙燒爐后,驚喜地說,這在國內是第二次發現,第一次是1987年在南京發現的天寶年間的焙燒爐。“這個焙燒爐與南京那個非常相似,也應是唐宋時期的。”

  李延祥還向記者介紹了古人“脫硫”過程,在焙燒爐內鋪一層半干不濕的木棍,再鋪一層硫化銅礦料,如此鋪個三四層,用干柴草引燃后就讓爐子燒著,一燒可能就是十天半月,礦石受熱氧化便排出二氧化硫。如果礦料太“貧”,需要反復脫硫,清代有脫硫9次的記載。“古人對人體有害的二氧化硫直接排放,四處飄散。”李延祥介紹,今天煉銅廠會把二氧化硫全部搜集起來,制成硫酸。

  小資料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位於大冶市城西部約3公裡處,保護區面積約為555.7公頃,地形較為復雜,分為低山、丘陵殘丘,湖盆三種地貌。據大清同治六年《大冶縣志》記載:“銅綠山在縣西馬叫堡,距城五裡,山頂高平,巨石對峙,每驟雨過,時有銅綠如雪花小豆點綴土石之上,故名。”1973年起發掘,1982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為:岩陰山腳新發現的探礦圓井圖片來源:荊楚網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杜燕飛、王靜)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