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能源

代表委員建言國資改革:解開控股“心結” 激發國企活力

2014年03月13日11:02    來源:中証網    手機看新聞

  兩會期間幾乎每天都能聽到很多代表委員針對國企改革的建議。國資出資人擔心失去對國企的控制權,國企郁悶改革方向不明,民資則抱怨參股比例受限,局面似乎處於膠著狀態。

  不少代表委員認為,應允許民資在競爭性國企中獲得其所看重的控股股東資格。如果這一“心結”不解開,那麼即使栽下梧桐樹,也未必能引來金鳳凰。除基金類投資者外,大多數民資參股國企並非為了做一個單純的財務投資者,而是想獲得發言權,以完善企業體制機制、創造更大利潤。

  對於各級國資部門而言,簡政放權並非是一個輕鬆的過程,但唯有舍得放手,才能真正激發國企的活力、增強國企的競爭力,使國資監管體制由管企業轉變為管資本。可在競爭性國企保留30%左右的國有股並作為優先股劃撥國資經營公司持有,余下股權引進戰略投資者,使競爭性國企完全走向市場。

  民資也可“主沉浮”

  在兩會召開前夕,中石化與格力集團高調宣布了各自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然而,兩會期間仍有不少代表委員“吐槽”。

  “如果說省國資委必須佔51%以上的股權,有三家正在洽談的戰略投資者會立刻不見蹤影。”一位擔任中部某省屬大型國企董事長的全國人大代表十分苦惱。實際上,該企業魅力足夠,吸引了若干家潛在的戰略投資者,有民企、也有基金、投資公司,但該省國資部門遲遲未表態國企在集團層面能否變為民資控股,幾家戰略投資者也舉棋不定是走是留。

  “戰投都在等一個時間點,就是國資委放開最低51%的持股比例。”上述全國人大代表稱,“如果國資委願意收縮戰線、隻佔30%的股權,不管第一步單個戰略投資者可以佔多少股權,這些戰略投資者都願意很快進來,因為未來他們有希望變成第一大股東。我們也想引進戰略投資者,通過集團剩下的資產、通過上市公司合並吸收實現集團的整體上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的確,與部分觀點認為民資扮演“財務投資者”的想像不同,許多金鳳凰光顧梧桐樹並非只是為了“到此一游”。除基金類投資者外,許多民資並非為了做一個單純的財務投資者,而是想獲取發言權,但現實中常常事與願違。

  “混合所有制不要變成拿我們民營企業做個點綴。”全國政協委員、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表示,“我在江蘇投了一家期貨公司,國資持股60%,我們持股30%。按照國企體制,公司決策、項目都需要向上級公司、國資委等匯報,經領導批准后再執行。另外,公司被定義為處級企業,單位老總年薪不能超過20萬,期貨是充分競爭的市場,沒有一兩百萬的年薪根本做不起來。這個企業我投了三年了,分不到多少紅利。”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大百匯集團董事長溫純青也認為,參股國企的民資被限制在一定比例使市場機制沒有發揮作用。他表示:“國企改制一定要剔除國資控股的風險。如果國企拿出15%、35%或者是49%的股權給民資,但民營企業沒有話語權,管理能力再厲害,國企依然還是用老的套路去管理,能有什麼辦法?”

  前述全國人大代表透露,該省國資委不一定願意放棄控制權,不過還是爭取一把,上報給省國資委兩個方案供選擇:一者是國資委絕對控股,佔比51%以上﹔另一個方案是國資委持股比例30%,幾家戰略投資者持股加總約50%-60%,管理層與技術骨干持股佔5%-10%。“如果省國資委真的要保持絕對控股,沖著收益加控制權來的幾家戰投就會放棄合作,去尋找別的目標,隻剩下沖著收益來的兩家基金繼續跟我們洽談。”

  該人大代表表示,依靠市場生存的競爭性企業就應該完全市場化才有可能做得好,希望中央和地方相關部門盡快允許民營資本對處於完全競爭性行業的國企進行控股,給企業一個明確的預期。

下一頁
(責編:杜燕飛、王靜)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