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霧迷城 空氣是會呼吸的痛
5月6日晚10點,華西都市報接到眉山市民楊女士電話稱,她家在16樓,刺鼻的煙味開始朝她家涌。“味道刺鼻,這是有人在燒秸稈。”痛斥之余,楊女士忍不住地咳嗽起來。
7日早6點,住在眉山城區湖濱路的蘇先生還沒出門,刺鼻的煙味就讓他不得不呆在家裡。平常肉眼可見的遠景樓,被煙霧籠罩,若隱若現。街上能見度低於50米。行駛在街上的車輛,紛紛打起霧燈,低速行駛。
網友“戀蝶”吐槽:“眉山成了仙境!”網友“眉山漢子”調侃:“我早上起來就騰雲駕霧了”。“@珍珠小湯圓兒”則呼吁:“焚燒秸稈的農民伯伯你們有難處,但不可以拿別人的健康開刀,特別是小朋友,呼吸這樣的空氣心都痛了。”
驅車百裡 五鄉鎮發現燃燒點
空氣污染評價13個市州,唯獨眉山中度污染。滿城的秸稈煙是從哪裡來的?5月7日上午9點至12點,華西都市報記者驅車沿著成樂高速追尋燃燒點。
記者先從東坡區太和鎮出發,途經東坡區悅興鎮、彭山鳳鳴鎮、彭溪鎮、觀音鎮、武陽鄉、謝家鎮和牧馬鎮。其中,除彭溪鎮、武陽鄉和牧馬鎮外,其余5個鄉鎮均發現了燃燒痕跡。
在悅興鎮元寶村,記者發現了6處秸稈焚燒痕跡點。這些燃燒點,距離成樂高速公路的直線距離,不超過500米。正在地裡收割油菜籽的老人說,他們都知道秸稈禁止焚燒,不過,總會趁著巡查人員不在的時候,偷偷地點上火,就地焚燒秸稈。“白天我們不敢,查到了要被罰款,鬧凶了還要遭拘留。”老人說,於是,大家和巡查人員打起了“時間差”。以前,隨手明目張膽地點火。如今,則在深夜凌晨才“偷偷點火”。
在觀音鎮,記者發現了一處焚燒痕跡。巧合的是,還與正驅車宣傳“秸稈禁燒”的趙鬆(音)偶遇。據趙鬆介紹,“這幾天僅僅是收割前期,還沒到最猛焚燒期。再過幾天,偷偷焚燒會更多,煙會更猛。”
禁燒不力 眉山召開緊急會議
因秸稈焚燒引發的糟糕空氣,迫使眉山市環保局於5月7日下午召開緊急會議,研究秸稈處置方案。會議決定,將對在秸稈問題處置中落實不到位、責任意識淡薄的相關負責人進行處理。截至目前,因禁燒不力,已有3個鄉鎮被罰款6萬元,5個鄉鎮被通報批評。今天凌晨零時許,眉山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致電華西都市報記者表示,上述被罰款三個鄉鎮,均隸屬仁壽縣管轄。處罰時間為今年秸稈禁燒令實行后。今年,仁壽縣共拿出財政經費600萬元,作為鄉鎮秸稈禁燒工作經費。該縣有60個鄉鎮,平均每個鄉鎮為10萬元。同時,仁壽也給鄉鎮戴上緊箍咒:凡發現一堆火,即從工作經費中處罰2萬元。
據介紹,眉山全市今年大概有260萬噸秸稈需要處理。有企業願意以每噸200元的價格收購秸稈,但農民因為收購價格低、運輸成本高、嫌麻煩等原因,不願意賣。
5月7日晚,眉山市環保局緊急派出督查小組,趕赴東坡區、彭山縣,開展秸稈禁燒督查行動。
樂山至峨眉濃煙滾滾
回應:秸稈禁燒應疏堵結合
5月7日,微博網友“孤雲舒卷”說,從成樂高速進入樂山區域,一直到峨眉都在燒秸稈,沿途到處濃煙滾滾。華西都市報記者現場探訪,發現焚燒秸稈的現象確實存在,村民們不覺得焚燒秸稈有任何不妥,“隻要不到山上去燒,不到林子裡去燒。”
“焚燒秸稈肯定是不允許的。”樂山市環保局自然生態與農村環境保護科負責人說,市上不久前才下發了《樂山市2014年秸稈禁燒工作方案》。根據《方案》,秸稈禁燒遵循屬地管理原則,各級政府是秸稈禁燒工作的主體。華西都市報記者發現,早在2011年8月26日,樂山市中區就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嚴禁秸稈焚燒和加強秸稈綜合利用。但到5月7日,其下轄的蘇稽鎮、水口鎮、棉竹鎮等地,隨處焚燒秸稈的現象並未得到有效制止。
“禁燒難,難在秸稈沒有好的去處。”據上述負責人透露,樂山一直試圖引進秸稈深加工企業。《方案》除了要求嚴格落實責任,將禁燒工作納入年終目標考核,制定獎優罰劣的獎懲措施外,還要求全市各地提高秸稈的綜合利用率,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衛星為啥沒發現“紅斑”?每天隻對同一地區觀測兩次
五市聯防聯控,4月26日至5月31日,6顆衛星“幫手”,幫忙逮住“每一把火”(本報昨日報道)。
7日的成都空氣質量重度污染,為什麼衛星沒有監測到火點?針對網友的提問,成都氣象台的遙感監測人員解釋,“秸稈焚燒遙感監測所使用的衛星資料來源於極地軌道氣象衛星,簡稱極軌衛星。相對於地球靜止氣象衛星,有分辨率高的特點,但一顆極軌衛星每天最多隻能對同一地區觀測兩次,並不能達到連續觀測。”
禁燒秸稈還專設辦公室?禁燒期個個熬成熊貓眼
“啥時候成立了這麼一個辦公室?一年到頭有幾天在上班啊?”7日上午,不少網友對成都秸稈辦表示不了解。
對此,成都市秸稈辦相關負責人表示,2005年,成都市成立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協調小組,並在該市農委設協調小組辦公室,各區(市)縣也要設立相應的工作機構,以此切實做好相關工作。“工作人員都是農委各科室的工作人員。平時大家都有工作要做。到了秸稈禁燒期間,白天干日常工作,晚上抓禁燒。一個月的禁燒期,個個都熬成了熊貓眼。”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