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能源

無法回避的競爭

記者 尚軍梅

2014年09月02日14:58        手機看新聞

過剩、降價、限產,成為一段時間以來煤市的熱詞。在此背后,隱藏的卻是市場競爭的殘酷性。

煤市低迷態勢下,煤炭企業之間、國內煤與進口煤之間的競爭異常殘酷。你出的價低,我出的價更低,自主降價盡管不違背市場規則,但是依然令煤市硝煙滾滾。

前不久,神華集團、中煤集團主動限產。這是很好的態度,也是很好的舉措。但是,如果沒有更多的企業共同努力主動限產,靠個別企業的舉措扭轉市場局面,幾無可能。政策不可能無底線干預市場來減少供給,市場也不可能以道德的名義綁架企業都來主動減產。因此,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競爭無可避免。

神華集團的一位銷售人員說,7月的煤價天天降,這邊價格還沒定下來,那邊秦皇島煤炭挂牌價已經下降,價格不降不行,不然就要丟市場。市場形勢、煤炭價格,根本不是一家企業所能左右的。企業能做的,或者只是順應市場。

有專家說,單一企業的煤炭產量太小了,根本撬不動這個大市場。如果一家企業的煤炭產量足夠大,比如說能佔全國煤炭產量的50%以上,那是可以擠垮其他企業的,但國內沒有一家企業能夠做到。要是有,也隻有山西和內蒙古兩地聯合起來才行,這兩個地區的煤炭產量已經佔到了全國煤炭產量的50%以上。但是,完全市場化的煤炭行業,政府聯手控制市場,太異想天開了。

所以說,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煤炭市場競爭還會比較激烈,置身其中的煤炭企業躲都躲不掉。從用戶的角度來說,某一時間段內,市場需求量是固定的。供應量大了,用戶自然要貨比三家,市場經濟下,誰不願買物美價廉的商品?比如電廠,其煤炭成本也是要核算的。

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在所難免。對於煤炭而言,化解產能過剩這一根本矛盾,政策指導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還是市場淘汰。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能做的,或許只是保証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和市場信息的透明化。

哪些煤企能夠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自然是安全水平高、科技含量高、生產效率高、管理水平高、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煤炭生產企業。反之,就是應該被淘汰的。

市場競爭中,“優煤”淘汰“劣煤”,乃是必然。

如何對待進口煤?

記者採訪了解到,對於進口煤,國內煤炭企業和一些經濟學專家的看法有些差異。一些煤炭企業代表認為,煤炭產能已經過剩了,進口煤增加,無疑加劇了煤炭產能過剩局面,應該限制進口煤。

前不久出台的新版《煤炭經營監管辦法》指出,禁止銷售或進口高硫分、高灰分劣質煤炭。業內人士表示,無論進口煤增加或減少,至少把劣質煤炭堵在了國門外,這是好事。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漢青經濟和金融高級研究院副院長湯珂說,對於優質的進口煤是不應該限制的,因為煤炭是個消耗品,是一種工業投入原材料,煤炭等能源價格低,對於工業社會是有好處的。煤炭企業應理性看待這一問題,要轉換經營模式,降低經營成本。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囿於運輸成本,進口煤的數量有限。中國煤炭歷來都是“南進北出”,進口煤跑到北方來貴死了,它頂多跑到南方幾個省份,再往北方跑,跟北方煤是沒法競爭的,除了質量需要有個標准外,不應再過多打限制進口煤的主意了。

為啥虧本還生產?

中國人民大學漢青經濟和金融高級研究院副院長湯珂從邊際成本的角度解釋了虧本生產現象。企業辦煤礦,剛開始有一次性的投入,這個投入比較大。一次性投入后,煤炭企業還有一個邊際生產成本,就是投入了之后,開採一噸煤需要多少錢,包括人力成本、水電費等。

若算總成本的話,即一次性投入加上邊際生產成本,煤炭企業是虧本的。但從目前推測來看,一些企業的噸煤收入是高於邊際生產成本的。所以,煤炭企業還要開採,至少比不開採要好,因為一旦停產不開採了,企業辦礦的一次性投入就永遠收不回來了。比如,噸煤開採成本(邊際生產成本)是100元,一噸煤能賣到150元,對於企業來說,噸煤還能收回50元,但是如果煤礦不生產,前期的投入就收不回來了,另外停產后重新開工的成本很高。同時,很多煤礦前期投入靠銀行貸款,如果不維持經營,貸款的壓力就更大了。

還有一種極端情況,假如一噸煤賣90元,對於企業來說,噸煤就虧本10元。但企業仍願意生產,因為不生產也要給工人發工資,也要投入進行礦井維護,這些支出可能遠高於噸煤10元的虧損,就是說,不生產虧損更多。

來源:中國煤炭報

(責編:值班編輯、庄紅韜)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