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人保、陽光保險、太平洋車險等公司了解到,這些車險巨頭在北京地區均沒有針對電動自行車的保險產品。
唯一開展此類業務的隻有平安保險,在網上銷售的“非機動車保險”,售價69元,保險期限一年,最高賠償金額3萬元。相比機動車強制險,保費950元,提供最高12.2萬的保障額度,3萬元顯得略微低了一些。北青報記者隨機採訪的數位電動自行車車主均表示,不知道電動自行車也需要上保險。每日騎電動自行車接送孩子上下學的騰訊微博網友劉女士表示:我騎車的距離不長,而且很小心,應該沒事,沒考慮過上保險。
電動自行車無唯一編號等 成管理真空
按照我國的法律法規,在市面上銷售的電動自行車應在重量、速度上符合相關標准,但很多車輛為了好賣,生產和銷售重量更重、速度更快的超標車,遠遠超過非機動車的標准。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教授李青武表示,無論什麼樣的電動自行車,肯定是無法按照機動車購買強制性保險的。第一,它不像機動車有唯一的編碼與車牌相對應﹔第二,駕駛員也無需取得相應的牌照資質。第三,電動自行車也沒有被交通管理部門納入到機動車管理的范圍,基本上處於管理的真空狀態。
例如,一輛電動自行車出了事故,拿著其他人同品牌型號的車的保單來報案,是很難識別的。對保險公司來說,基於無編碼、無駕駛員資質、標的物難識別的問題,都增加了保險產品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電動自行車車主“投保”熱情不高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保險學系主任王緒瑾表示,保險公司需要遵守大數法則,如果投保的人數不夠多,保險公司將無法操作這款產品。
實際上,早在幾年前曾掀起過電動自行車保險試點開發的熱潮,但隨后由於不太成功未在市場全面推廣。例如,某城市某保險公司曾經推出過“非機動車”第三者商業保險,僅賣出50單,投入的大量開發成本無法收回。賠本的買賣保險公司不願意做,因此,現狀就是多數保險公司不願意為電動自行車開發、銷售商業保險。
王緒瑾認為,在國家沒有強制性要求電動自行車上保險的情況下,車主也應增加風險意識主動投保。(記者 藺麗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