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能源
人民網>>能源>>正文

輻射危害大? 變電站很委屈

2015年08月27日10:43  來源:中國環境報  手機看新聞

資料圖片

“在變電站附近住會得白血病”、“電磁輻射不利於小孩身體健康”……不知從何時起,這些成了街坊鄰裡熱聊的話題。不僅如此,網絡上關於變電站的負面消息也層出不窮。一談起變電站、高壓電線,人們不禁會聯想起輻射。廣東省環境輻射監測中心電磁室主任寧健表示,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近日,一場在廣東省科技圖書館舉行的“超級變變變——眾論:變電站的那些事兒”綠色電網科普知識講座上,來自環境輻射監測、電氣工程學科等多個領域的專家為變電站正名:變電站並沒有輻射。

擬建項目三成難產

變電站遭遇“進城難”

2014年12月29日,廣州第300座變電站——柳園變電站落成。至此,廣州成為全國首個擁有300座以上110千伏以上變電站的城市。

“數量真正的突飛猛進是在最近20年,從100座到200座用了14年時間,從200座變成300座僅僅用了6年時間。”廣州供電局計劃發展部負責人告訴記者,變電站的增長曲線與這座城市的生長曲線幾乎吻合。

然而,和城市發展有著諸多利好政策護航相比,變電站的落成卻遇到不小阻力。

“環市路附近的永福變電站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廣州市供電局負責人介紹,這個變電站從2004年開始籌劃建設,期間居住在附近的業主們一直激烈反對,“歷經11年,直到今天永福變電站才能投產。”

同樣遭到市民冷遇的還有2012年開始建設的廣州同德圍變電站建設工程。供電局相關人士介紹,面對公眾的反對,廣州市建委等相關部門原本打算組織部分街坊參加座談會一起溝通,但街坊們並不買賬,在其中一些街坊的阻攔下,原本確定參加座談的所有居民代表最后臨時決定拒絕參加,一度讓同德圍南德變電站建設項目走向死局。

“在廣州,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廣州市供電局相關人士透露,居民反對讓廣州變電站建設難問題日益突出,廣州擬建變電站目前有三成“難產”。

“如今街坊陷入‘聞電色變’的誤區。”寧健坦言,變電站不能落成最終受影響的還是周邊居民。

據了解,今年入夏以來,廣州迎來用電高峰,但多個地區均出現局部電力缺口。供電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原因在於兩個重大項目不能按預期完成,除地質因素等客觀原因外,主要還是因為部分居民拒絕建設電力設施導致的。

誤解設施有輻射

變電站變為變電“戰”

建設變電站解決供電問題本是好事,卻為何屢遭冷遇?原因之一就在於市民認為在小區內建設的變電站會危害身體健康。

“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成立。”全國電氣工程學科首席科學傳播專家蟻澤沛介紹,世界衛生組織就這個問題曾對60多個國家歷時10年開展“國際電磁場研究計劃”,其研究結論是:輸變電項目產生的不是電磁輻射,而是低頻的電場和磁場。“的確,通電導線周圍會產生電磁場,而交變的電磁場也會輻射出電磁波,但這需要有一個前提——天線。因此,按照天線理論,變電站和通電導線都很難成為有效的輻射源。”

蟻澤沛還補充道,變電站等電力設備使用50或者60赫茲的工頻(工業用交流電頻率),而人們日常使用的移動GSM信號頻率是900MHz,其波長(光速/頻率)為33厘米,這也使得手機靠內置天線就能發射電磁波信號。“通過對比不難發現,人們口中所說的變電站‘輻射’遠遠小於手機。”

然而有居民向筆者表示,其居住的小區在變電站落成后,附近居民患癌症情況有所增加。對此,寧健以實例給出答案:廣州供電局辦公樓與220千伏天河站僅一牆之隔,廣州電力監理公司和電力設計院就在110千伏金貿站、110千伏林和站內,110千伏龍潭站牆外是電力企業干部職工的宿舍,相當一部分職工24小時在電力設施旁生活和工作,經過長期跟蹤監測,沒有職工因此引起人身健康問題。

此外,變電站建設受阻還面臨“鄰避”困局。對於市民提出將變電房安置在郊區,蟻澤沛解釋:“變電站都有一定服務范圍,超出供給距離將面臨有電用不著的窘況。”

提前規劃反復溝通

加強宣傳信息透明

如何破解變電站“進城難”的問題?廣州進行了有效探索。

據了解,廣州市在2010年2月出台了《廣州市房地產開發項目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管理辦法》,在國內首次將變電站作為房地產配套項目進行建設,明確項目配套電力設施必須與開發項目主體同步規劃、同步報建,建成后移交供電部門使用。供電公司負責人稱,這一辦法通過后,有30多個小區變電站順利建成。

“同時,變電站的施工建設與日常管理都嚴格遵循各項規定。”供電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現行對電磁輻射環境保護和環境影響評價標准的一些指標甚至比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同類標准還要嚴格。

不僅如此,記者了解到,早年的變電站外形不夠美觀,多為居民詬病,經過一系列事件,供電局的觀念也在轉變,如今在變電站噪音控制、外觀設計上都做了很大改進,項目建設前經過多次溝通,真正動工時候業主的投訴已經有所減少了。

寧建表示,現在很多變電站體積小,外形也多樣,但都依據附近建筑物特點而建,不再像過去那樣有格格不入的感覺。

此外,“建設項目透明公開、加大科普宣傳力度是不可或缺的。”寧健建議,相關部門可以在網站上公開環保批文、方便市民查閱規劃圖、增加變電站建設的透明度等,也可以適時根據群眾的需求到居民家門口進行電場強度的測試,為市民消除疑惑和顧慮。(通訊員李佳偉)

(責編:杜燕飛、蔣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