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能源
人民網>>能源>>正文

“四交四直”特高壓工程全部開工

2015年12月16日09:27  來源:人民網-能源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王靜)2015年12月15日,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四交四直”特高壓工程全面建設暨“兩直”工程開工動員大會在京召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與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劉振亞共同宣布“兩直”工程開工。內蒙古自治區、江蘇省、山東省等有關方面領導出席工程開工儀式。

“兩直”工程開工,標志著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四交四直”工程已經全部啟動,特高壓電網取得裡程碑進展。錫盟-泰州工程途經內蒙古、河北、天津、山東、江蘇5省(區、市),新建錫盟、泰州2座換流站,換流容量2000萬千瓦,線路全長1620公裡,工程投資254億元,於2015年10月獲得國家發改委核准,計劃於2017年建成投運。上海廟-山東工程途經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6省(區),新建上海廟、臨沂2座換流站,換流容量2000萬千瓦,線路全長1238公裡,工程投資221億元,於2015年12月獲得國家發改委核准,計劃於2017年建成投運。

“兩直”工程是推動我國乃至世界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創新發展的重要工程,對於特高壓電網及全球能源互聯網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示范作用。“兩直”工程首次將±800千伏直流輸電容量從800萬千瓦大幅提升到1000萬千瓦,並全面採用我國自主研發的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和裝備,將帶動絕緣、保護、控制等關鍵技術再上新水平,進一步提升我國在世界電網技術和電工裝備制造領域的影響力與競爭力,鞏固和拓展領先優勢。同時,受端換流站採用分層接入500/1000千伏交流電網,依托特高壓交流電網網架,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兩直”工程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顯著。

一、促進內蒙古能源基地開發與外送。內蒙古煤炭、風能等能源資源豐富,錫盟地處蒙東,上海廟地處鄂爾多斯,蒙東與鄂爾多斯都是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確定的五大綜合能源基地之一,具備同時開發煤電和風電的條件。綜合煤、水及環境等條件,錫盟、鄂爾多斯煤電基地可開發容量分別達到5000、6000萬千瓦。內蒙古風電技術可開發量超過1.5億千瓦,蒙東、蒙西均為國家規劃建設的大型風電基地。截至2014年底,內蒙古火電、風電裝機容量分別達到6700、2000萬千瓦,當地裝機容量富余較大,受輸電能力、走廊資源的限制,現有的500千伏輸電通道已不能滿足大規模電力外送。建設“兩直”工程,將有力促進內蒙古能源基地集約化開發,推進火電、風電聯合外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擴大風電等新能源消納范圍,有力促進當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二、保障東中部地區電力安全可靠供應。江蘇、山東是我國經濟大省,電力需求增長較快,由於一次能源資源匱乏,土地和環保空間有限,保障電力供應的壓力較大。建設特高壓輸電工程、大規模接納區外電力,是滿足華東、華北地區電力需求增長並保障電力安全可靠供應的根本途徑。2014年,江蘇、山東全社會用電量分別位居全國第2、第3,外購電量佔全社會用電量比例分別達13%、11%。採用特高壓將內蒙古能源基地電力直送江蘇、山東負荷中心,可就近滿足當地經濟及負荷發展,與東中部地區已有特高壓工程配合,有力支撐華東、華北特高壓交直流主網架構建,到網電價具備競爭力,可有效緩解東中部地區中長期電力供需矛盾。

三、有力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推動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特高壓電網投資大,中長期經濟效益顯著,具有產業鏈長、帶動力強等優勢,可有力帶動電源、電工裝備、用能設備、原材料等上下游產業,對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將發揮十分重要的拉動作用。根據投資估算,“兩直”工程總投資達474億元,將增加輸變電裝備制造業產值213億元,直接帶動電源等相關產業投資約1185億元,可增加就業崗位3.3萬個,每年拉動GDP增長152億元,增加稅收28億元,並將推動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

四、推動東中部地區大氣污染防治。近年來,我國東中部地區霧霾問題嚴重,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2013年9月,國家出台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通過逐步提高接受外輸電比例等措施替代燃煤,實現燃煤消費總量負增長。2014年3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環保部聯合印發《關於印發能源行業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在內蒙古等煤炭資源富集地區,按照最先進的節能環保標准,建設大型燃煤電站(群)﹔推進錫盟、鄂爾多斯等9個以電力外送為主的千萬千瓦級現代化大型煤電基地建設,加快重點輸電通道建設,加大向重點區域送電規模,緩解人口稠密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壓力。目前,華東、華北地區燃煤電廠分布密集,嚴重超出環境承載能力。在錫盟、鄂爾多斯集中建設大容量燃煤坑口電站及風電廠,通過“兩直”工程外送,煤炭綜合利用效率高、排放治理效果好。“兩直”工程每年可向東中部送電約1100億千瓦時,減少燃煤運輸5040萬噸,減排煙塵4.0萬噸、二氧化硫24.8萬噸、氮氧化物26.2萬噸、二氧化碳9900萬噸,將有效促進大氣污染防治目標的實現。

國家電網積極響應國家穩增長工作部署,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緊啟動“四交四直”等一批拉動經濟效果好、促進清潔發展的特高壓工程。特高壓電網是重大基礎設施、能源網絡和生態環保工程。自2014年11月同時開工“兩交一直”特高壓工程以來,至2015年12月同時開工“兩直”工程,國家電網與地方政府協調聯動、優化建設資源配置、強化全過程管控,積極做好物資供應、大件運輸、現場施工等工作,精心組織工程建設,在1年左右的時間密集開工了“四交四直”等9項特高壓工程,有力支撐了國家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戰略部署,開創了我國電網建設歷史上的全新發展時期。

全面建設“四交四直”特高壓工程,對於優化能源配置、保障電力供應、防治大氣污染、拉動經濟增長、引領技術創新具有顯著的綜合效益和長遠的戰略意義。工程將促進加快實施“兩個替代”,推動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為有序推進國內互聯、洲內互聯、洲際互聯的發展奠定基礎﹔在能源開發上實施清潔替代,促進西部、北部能源基地開發,擴大風電等新能源消納范圍,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在能源消費上實施電能替代,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來的是清潔發電,滿足東中部地區用電需求﹔構建特高壓交直流主網架,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提高系統接納清潔能源的能力﹔拉動內需和穩定經濟增長,帶動電工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落實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等。“四交四直”工程共計新建線路長度1.2萬公裡,變電(換流)容量1.4億千伏安(千瓦),途經13個省(區、市),總投資1737億元,每年可拉動GDP增長560億元、增加稅收107億元,提供就業崗位13萬個,東中部地區新增受電能力超過7000萬千瓦,每年可減少燃煤運輸1.8億噸,減排煙塵14.0萬噸、二氧化硫86.8萬噸、氮氧化物91.7萬噸、二氧化碳3.5億噸。

特高壓電網的資源綜合優化配置平台作用充分顯現。目前,國家電網已累計建成“三交四直”特高壓工程,在建“四交五直”特高壓工程,在運在建16條特高壓輸電線路長度超過2.5萬公裡,變電(換流)容量超過2.7億千伏安(千瓦),累計送電超過4200億千瓦時。依托大電網發展新能源,國家電網新能源並網裝機已突破1.4億千瓦,成為世界風電並網規模最大、太陽能發電增長最快的電網。為構建更安全、更高效、更堅強的國家電網,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適應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和用電多樣化需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電力的需求。國家電網公司組織深入研究論証,提出了國家電網發展的總體格局:到2020年,將西部不同資源類型的電網互聯,構建西部電網﹔將東部主要受電地區電網互聯,構建東部電網,形成送、受端結構清晰,交、直流協調發展的2個同步電網。到2025年,建設東部、西部電網同步聯網工程,國家電網形成一個同步電網。特高壓將在大范圍優化能源資源配置,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經濟、清潔、高效發展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經過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我國全面掌握了特高壓核心技術,成為世界首個、也是唯一成功掌握並實際應用特高壓這項尖端技術的國家,展示了中國在世界電力工業的一流形象。2004年以來,國家電網公司聯合各方力量,全面開展特高壓工作,在理論、技術、標准、裝備及工程建設、運行等方面取得全面突破,實現了“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特高壓技術創新和進步,不僅將改變能源、電力和電網發展方式,而且將有力促進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帶動裝備制造產業升級,實現以創新引領發展,對於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非常重要。我國特高壓技術的發展和實踐,為特高壓輸電技術在世界范圍內更廣泛的應用積累了經驗,也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奠定了堅實基礎。未來,特高壓將在服務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清潔、更高效、更經濟的能源支撐,更好地造福人類、創造未來!

特高壓電網簡介

特高壓電網是服務范圍廣、優化配置能力強、安全可靠性高、綠色低碳的綜合平台,能夠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實現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特高壓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輸電技術,具有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少佔地的綜合優勢,可以更安全、更高效、更環保地配置能源,是實現能源資源集約開發、促進清潔能源發展、有效解決霧霾問題的重要載體,更是轉變能源發展方式、保障能源安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搶佔世界能源發展制高點、帶動電工裝備業“走出去”的重要舉措。

黨中央、國務院領導高度重視特高壓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6次會議上指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必須推動能源“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要繼續建設以電力外送為主的千萬千瓦級大型煤電基地,繼續發展遠距離大容量輸電技術。李克強總理在新一屆國家能源委員會首次會議上指出,要深化能源結構調整,加快開工建設包括特高壓在內的一批重大項目。2011-2015年,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全國“兩會”提交有關發展特高壓的建議、提案達250項,並列入全國人大、政協辦公廳重點督辦事項。能源輸出、輸入省份迫切要求加快特高壓電網建設。特高壓已納入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綱要、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與中國工業大獎。特高壓交流電壓成為國際標准,實現“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贏得國際社會高度關注。2014年2月與2015年7月,國家電網公司成功中標巴西美麗山水電特高壓直流送出一期與二期項目,實現了我國特高壓技術、裝備、工程總承包和生產運營成套“走出去”,有力彰顯特高壓國際影響力。

特高壓電網“一頭連著西部清潔能源開發利用、一頭連著東中部霧霾治理”,發展特高壓電網已成為國家能源發展、清潔發展的戰略重點。2014年5月,包括“四交四直”特高壓工程在內的12條重點輸電通道納入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並將於2017年全部建成投運。2014年8月,國家發改委印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加快推進信息 電網 油氣等重大網絡工程建設的通知》(發改投資[2014]1986號),要求大力推進“西電東送”戰略,應用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技術,加快建設一批跨區輸電通道。通過發展特高壓電網,一方面,可以有力推動西南水電和西部、北部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外送,破解大型能源基地“窩電”困局,促進當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另一方面,可以有力推動東中部地區提高接受外輸電比例,增加清潔能源供應,緩解能源供應緊張狀況,有力支撐霧霾治理。

特高壓電網的資源綜合優化配置平台作用充分顯現。目前,國家電網已累計建成“三交四直”特高壓工程,在建“四交五直”特高壓工程,在運在建16條特高壓輸電線路長度超過2.5萬公裡,變電(換流)容量超過2.7億千伏安(千瓦),累計送電超過4200億千瓦時。依托大電網發展新能源,國家電網新能源並網裝機已突破1.4億千瓦,成為世界風電並網規模最大、太陽能發電增長最快的電網。為構建更安全、更高效、更堅強的國家電網,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適應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和用電多樣化需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電力的需求。國家電網公司組織深入研究論証,提出了國家電網發展的總體格局:到2020年,將西部不同資源類型的電網互聯,構建西部電網﹔將東部主要受電地區電網互聯,構建東部電網,形成送、受端結構清晰,交、直流協調發展的2個同步電網。到2025年,建設東部、西部電網同步聯網工程,國家電網形成一個同步電網。特高壓將在大范圍優化能源資源配置,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經濟、清潔、高效發展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為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深化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推進大氣污染防治,亟需進一步加快推進特高壓電網建設。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電力需求還將保持中高速增長,東中部地區經濟發達,經濟總量大,用電基數大、比重高,未來新興戰略產業、新業態服務業將加快發展,加之人口向東部地區集聚,仍將是我國的負荷中心。另一方面,國家規劃建設的西南水電基地、9個大型煤電基地、9個大型風電基地與東中部負荷中心距離一般在800-4000公裡,能源基地向負荷中心輸送電力的規模將越來越大,靠技改和擴建500千伏電網,無法適應大規模“西電東送、北電南供”的要求,必須加快發展特高壓電網,實現技術升級。在“四交四直”及國家已明確的特高壓跨區輸電項目基礎上,為控制東中部地區煤炭消費總量,治理嚴重霧霾,滿足西部、北部能源基地和西南水電基地電力外送需要,提高電網安全穩定水平,亟需抓緊建設“五交八直”特高壓工程,早日建成“三華”特高壓同步電網。“五交八直”工程每年可向東中部輸送清潔電能7600億千瓦時,相當於減少東中部電煤消耗3.4億噸,節能減排作用顯著。2015-2020年,包括“五交八直”特高壓工程在內的電網工程規劃總投資3.3萬億元,帶動電源和煤礦投資3.2萬億元,合計6.5萬億元,年均拉動GDP增長超過0.8個百分點,增加稅收150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180萬個,有利於消化鋼鐵、原鋁、水泥等產業過剩產能,推動智能電網及電子信息、通信、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發展,帶動電工裝備業走出去,送電省份和受電省份都能直接獲益。

 

 

(責編:王靜、杜燕飛)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