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短板
在这波紧急的环保改造运动中,还进一步暴露出我国在电厂烟气处理技术上的不足。虽然,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加以利用的能力颇强,但由于缺少时间的积淀,以及排放要求的进一步提升,让电厂越来越感受到运行环保设备的压力。
“我国脱硫、脱硝的技术和设备,在设计、试验时所使用的煤种和电厂实际运行中采用的燃料煤质并不一致。实验数据非常完美,实际运行则是另一回事。”一电力物资集团的负责人对《能源》杂志记者说。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脱硫普遍采用的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装置,应对原先的400mg/m3的标准,难度不大,但要符合200mg/m3排放标准,则有点力不从心。
“对煤质比较好的地区,实现的难度不大;但对于煤质较差的地区,尤其是西南等高硫煤质地区,采用目前的脱硫技术方法,达标的难度就非常大。”某电力集团安全生产部主任说,但是,目前还没有成熟高效的脱硫工艺可供选择,所以只能等科研机构的技术研究。
在已经安装脱硫装置的火电厂中,部分设备由于技术原因,已经出现不少故障,急待进一步改进。
而对于脱硝技术,问题则更为严峻。由于环保部门对火电厂提出脱硝要求的时间不长,脱硝技术相对脱硫而言,更为薄弱。
记者采访的多家电厂,均表示,此轮脱硝改造还存在技术不够完善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脱硝设施在电厂低负荷的情况下不能运行的问题。我国火电厂脱硝普遍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工艺,而SCR装置对工作温度(烟气温度)的要求较高,在机组低负荷下,锅炉排烟温度降低,SCR工作烟温将不能维持,SCR不得不退出运行。
一般情况下,火电机组的运行负荷在是50%-100%之间。“目前的情况是,如果机组在50%-60%的负荷运行,脱硝设施就不能够运转了。”国电泰州电厂总工程师刁保圣告诉《能源》杂志记者。
这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弊端。因为在50%-60%的负荷区间下,烟道内的温度较低(通常是指低于305度的情况下),如果要强制运行脱硝设备,在这两年内新安装的大多数脱硝设施,都会出现催化剂中毒的现象,在积累一定程度后,催化剂就会失效,以致脱硝设备完全不能运行。
“在用电低谷时期,尤其是冬季、节假日等时期,电厂的负荷不能达到60%以上,也就意味着脱硝装置是无法启动的”,华兴也对记者表示。“这是环保部门默认的。”
实际上,新技术已经得到了研发。例如,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就已经研制出“全天候脱硝技术”,使脱硝系统全年投入率达98%以上;也有技术通过改进催化剂,来提高催化剂适应温度的范围。
遗憾的是,这些技术目前未得到很大范围的推广,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脱硝市场的疾步前进,并没有给予技术的改进空间,造成了已改造完成的绝大多数脱硝装置,都存在此问题。
“上马速度太快,一旦目前应用的技术存在缺陷,就影响了一片。”刁保圣说,“此问题要想解决,只能进行再一次技术改造,或者三年催化剂到期后,另换新的催化剂。”
在马楠看来,脱硝技术并不复杂,问题在于国内一些公司对国外技术的引进并不彻底,且缺少磨合时间,在流程中往往会有忽略的环节。
脱硝装置和电厂锅炉是一体的,根据如今的环保部要求,烟气装置中不允许有旁路,一旦脱硝装置出现问题停止运转,会直接影响到电厂锅炉,还会引起空气预热器堵塞等其他设备故障。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