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能源

林伯强:煤炭供需总有一天会归于平衡

2014年09月04日14:19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林伯强:煤炭供需总有一天会归于平衡

短期的产能困难和雾霾治理预期放大了煤炭行业发展问题。雾霾治理背景下,煤炭产量大规模扩张的日子的确是一去不复返了。但是,产能总是要去掉,供需总有一天会归于平衡。因此,认为煤炭价格将持续疲弱,是把问题简单化了。首先,能源品种是可替代的,因此它们的价格是联动的。其次,我国的煤炭产能既相对分散(按企业),又比较集中(按地域,山西和内蒙古占全国煤炭产量接近53%),而且地方政府对煤炭企业影响力很大。

煤炭企业面对市场变化需要调整心态,采用更为长远的经营思路和制定更为长期的发展战略。当扩展的空间受限,未来的煤炭行业必然更加规模化和规范化,没有实在的企业实力和缺乏长期规划的煤炭企业难以生存。煤炭企业需要积极寻求变革,或者通过自身努力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或者寻求合作,通过联合生产提高管理水平。寄希望于政府救市,除了不确定性,也不是健康可持续发展之道。不想改变的煤炭企业,最终结果是成为落后产能而被逐渐淘汰。

一直以来,煤炭作为中国相对能够自给、较为低廉的能源品种,是能源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13年,煤炭满足了全国近66%的一次能源需求和78%的电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煤炭产能不可避免地快速扩张。2000年,中国煤炭产量13.8亿吨,约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33%;2013年,该数值增长为36.8亿吨,世界占比接近50%。十三年里,中国煤炭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维持在7.5%左右。经过了“黄金十年”,2012年煤炭行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2012年中国煤炭库存达到3.44亿吨,首次突破3亿吨)。一些专家估计,2013年全国煤炭产能约为46.3亿吨,总产能过剩约为5亿吨。其他相关研究甚至认为总产能过剩更大些,接近10亿吨。

毫无疑问,煤炭价格的下降是导致行业本轮净利润下滑的重要原因。以秦皇岛动力煤平仓价为例:2003年到2011年底之间,全国煤炭产量从18.35亿吨上涨到35.16亿吨,涨幅为91.62%;而价格从250元/吨左右上涨到850元/吨左右,涨幅约为240%。2011年底到2013年,产量从35.16亿吨上涨到36.80亿吨,上涨幅度为4.66%,而价格则从850元/吨左右下降到580元/吨左右,下降幅度约为31.76%。伴随煤炭产能过剩的,是价格的快速下调和行业效益的整体下滑。有证券公司估计,2013年煤炭上市企业的净利润比2012年同比下滑26%,剔除中国神华,则下滑幅度达到58%;2014年第一季度煤炭上市企业净利润比之2013年第一季度又下降26%,剔除中国神华后,下降幅度达到60%,超过70%的煤炭企业亏损,超过50%的煤炭企业下调工资。

2013年初以来,我国普遍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大气污染防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发雾霾的原因很多,大量的能源消费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雾霾的主要成因,因此有效治理雾霾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煤炭消费的限制和替代。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计划》”),提出要通过五年的努力,改善全国总体空气质量。针对该目标,《计划》提出10项具体措施,多条直接或间接针对煤炭,未来要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加大清洁能源供应。在雾霾治理的大背景下,未来煤炭发展需要相应调整,但是对于调整的方法和速度,煤炭行业一片迷茫和困惑。

煤炭的需求明显减缓,近几年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每年以1% 的速度下降。2014年前7个月,煤炭消费为23.1亿吨,同比增长仅仅0.2%。但是,煤炭产能依然在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3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5236亿元,大概相当于新增6亿多产能,而今年前7个月煤炭业固定投资为2458亿,如此估计所对应的新增产可能仅接近3亿吨。

多重因素挤压煤炭

煤炭困局的根本原因是供需不平衡。一方面,由于宏观经济增长趋缓,煤炭下游市场的需求不振。雾霾治理进一步压缩了煤炭需求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煤炭行业经历黄金十年,产能得到快速和大幅度扩展。由于产能建设具有粘性,尽管近两年煤炭需求增速明显下降,但是产能增速依然无法减缓。过剩产能是制约目前煤炭行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产能和需求错配的直接结果是煤炭价格大幅度下降。此外,由于新增产能的资金投入大,且多为银行贷款,煤炭企业承担很大的财务压力和资金压力,就具有更强的释放产能的动机。

还有更坏的消息。雾霾治理将使我国的煤炭消费峰值提前出现。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煤炭消费峰值可能在2020年出现,消费峰值为42亿吨。当然,这个估计是基于许多假定上的,包括政府治理雾霾的动力和决心、清洁能源发展速度(尤其是核电)、能源价格改革的进度、碳税和碳交易的实施等,尤其是煤制油和煤制气的发展。按目前情况来看,煤炭供过于求的情况还可能持续下去。据长江证券估算,这样的情况可能还要持续要两年时间,这也是导致煤炭价格仍然有可能继续下降的担忧。其实这个还是乐观的。如果不积极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煤炭价格可以涨十年,为什么不能跌十年?关键看煤炭行业如何应对。

煤化工是否可行的出路?雾霾治理背景下的煤化工如果对市场空间和利润没有足够的把握,将面临很大的风险。煤化工的约束除了市场,还取决于是否有利于环境治理。以煤制气为例,首先,煤制气发展是为了解决天然气短缺,为解决雾霾提供可能性。从表面上看,煤制气是排放量比较低的清洁能源。但其实没有那么简单,煤制气属于对煤炭加工后的二次能源,其原料是煤炭,生产煤制气本身也是一个高耗能的过程。如果从全国范围来看,煤制气没有达到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目的,也达不到减少排放的目的,因为将生产过程考虑在内,使用煤制气造成的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排放,比直接使用煤炭要多。大规模发展煤制气替代燃煤,实际上只是将污染排放从东部转移到了西部,且从整体上增加全国的排放量,也不利于应对减少碳排放。其次,煤化工对水资源的消耗同样不容忽视。生产煤制气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目前,通过发改委审批开展前期工作或者已经被核准的煤制气项目,大多集中在新疆、内蒙古和山西等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水资源往往比较缺乏。如果新建的煤制气项目加剧这些地区缺水现状,水资源供给反过来将会对煤制气生产和收益造成负面影响。低迷的煤炭价格使得煤化工投资的热情更加高涨,似乎已看得见新一轮比较大规模的产能过剩了。不好说煤化工是走不通的路,但至少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

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希望通过限制煤炭进口对抗国内市场行情低迷的做法。其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但实施起来比较困难。首先,“北出南进”一直是我国煤炭进出口基本格局,即使当中国还是煤炭净出口国时,就是如此。这是由运输成本和资源条件约束所决定的,为什么现在可以改变?其次,对于宏观经济而言,进口煤炭有许多好处。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进口煤炭可以保护国内的煤炭资源,有助于中国的能源安全和将更多的煤炭红利留与子孙。进口煤炭可以是稳定国内煤炭市场和价格的一股力量,对弥补国内煤炭供需缺口具有一定的意义,限制煤炭进口将不利于煤炭价格稳定和长期供需平衡。进口煤炭有利于提高国内煤炭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促进煤炭市场化。

煤炭企业还必须意识到“煤改电”过程会加速,煤电博弈依然是煤炭销售的重要方面。EIA数据显示,1990年至今,美国煤炭总消费平均在9亿吨左右(近两年下降为8亿吨左右),总产量平均在10亿吨左右(近两年下降为9亿吨左右),电力煤炭消费占比平均在91%(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中国电力耗煤在全国煤炭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50%,另一半煤炭消费以散烧等为主。散烧比较分散,并且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消费特点,除了污染排放量更大,排放治理也会更困难。因此,在终端“多用电、少用煤”是社会经济发展必然的发展趋势,雾霾治理会加速“煤改电”过程。一般而言,煤炭转化为电能的比重越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越高,煤炭污染排放也相对会减少。而且,中国电力效率和减排水平在全球领先。因此,今后煤炭买家会更加集中在电力行业,加上目前电力比较强势,煤炭行业的销售策略需要改变。此外,如果煤炭不是用火电来替代,(而且很可能是如此,因为今后电力发展清洁能源的比例会越来越大),煤炭的需求也将受到“煤改电”的影响。

下一页
(责编:杜燕飞、王静)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