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能源史上,技術對改變能源供給、提升能源經濟性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中國石油在長期的油氣開發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同時,作為大型企業,中國石油也擁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在中亞地區的能源合作中,中國石油的技術能力再一次得到驗証,並贏得合作方的廣泛贊譽。
自1997年開始,中國石油在中亞地區拓展油氣業務的同時,就針對資源國油田的實際,集成和應用中國石油優勢技術,不斷開展科技創新,逐步建立國內與國外、油氣投資單位與工程技術服務單位的技術支持體系,涵蓋了地質油藏、開發動態、採油工藝、鑽井工程、地面建設及老油田滾動勘探的各項技術研究工作,叫響了中國石油技術品牌。
科技成為中國石油保障能源供應、提高中亞油氣合作水平最直接的支撐。依托中國石油綜合技術優勢,在當地開展多種(驅)採油方式試驗,形成各具特色的開發技術﹔在優化井網井距、提高整體加密效果等特色技術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油田開發項目的科技攻關,完成了“肯基亞克鹽下異常高壓特低滲碳酸鹽岩油藏高效開發技術”、“讓納若爾大型復雜碳酸鹽岩油藏高效注水開發效果配套技術研究”、“PK項目穩產1000萬噸開發技術研究”等中國石油集團科技攻關課題研究,形成了異常高壓特低滲透碳酸鹽岩油藏高效開發技術、帶凝析氣頂碳酸鹽岩油藏注水開發技術、層狀砂岩油藏注水開發調整技術、普通稠油油藏注水與熱採開發技術等具有當地特色的油氣相關技術系列,相繼刷新當地取芯收獲率、鑽井周期、第一口水平井、第一口大口徑定向位移井等多項紀錄。
將中國石油的成熟技術和優勢技術應用於當地,提高效益,是中國石油在中亞地區快速發展的成功法寶。中國石油特色優勢技術在海外的成功應用,助推著中亞油氣業務的高速、穩健發展,更讓體現國家實力的中國技術標准走向了海外。如果說技術標准是一個國家主權在經濟領域的延伸,那麼,科技實力使中國石油的競爭力在中亞油氣領域強力崛起。科技,使中國石油在中亞地區的油氣業務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跨越,實現了規模與效益、速度與質量的統一。
17年來,中亞油氣合作區油氣產量從最初的年產原油300萬噸,增長到目前年產油氣當量3500萬噸,成為中國石油海外油氣作業當量最大的合作區之一﹔建成年輸3900萬噸油氣當量的管道輸送能力,中亞地區的油氣通過中國石油人的智慧和勞動源源不斷地流向神州大地。
中國石油在中亞能源合作的成果,被認為是廣大在中亞地區中國石油員工與公司發展同頻共振的結果,是中國石油半個多世紀以來艱苦創業、開拓創新、厚積薄發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石油特有的國內技術強有力支持海外發展的集中體現,是發揮中國石油集團整體優勢、走科學發展之路、念轉變發展方式之經的集中體現,也是以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引進和集成國內外先進技術、開展切合油田實際的攻關研究和實踐的集中體現。
“科學技術讓我們的海外風險投資一次次化險為夷。靠技術,我們在合作過程中得到更多的話語權﹔靠技術,我們獲得了資源國的信任,海外合作前景更加廣闊。”這是中國石油榜樣、哈薩克斯坦公司副總地質師徐志強在海外多年的深刻體會。
科技進步頂起了中亞油氣合作示范區建設的脊梁。在這背后,中國石油特有的統一、完整的科技創新管理體系和管理架構發揮了尤為重要的作用。通過這樣的體系,科技人員將國內外優勢技術與中亞油田實際情況相結合,以創新精神帶動技術應用,使技術進步的力量在中亞油氣合作區產生了最大效應。
勘探夯實資源基礎
資源是發展的前提與基礎。但是中國石油在濱裡海、阿姆河、塔吉克等含鹽盆地,以及南圖爾蓋、北烏斯丘爾特、曼格什拉克等裂陷類盆地擁有的24個勘探區塊勘探目標復雜,許多都與國內不同。
主要勘探技術需求在於含鹽盆地鹽下速度建模,准確識別鹽下構造﹔碳酸鹽岩儲層評價,預測優質儲層分布﹔鹽下礁灘體識別﹔走滑裂谷盆地復雜斷塊圈閉評價﹔裂陷盆地岩性地層油氣藏勘探評價技術等等。
在國際石油市場,真正的實力是“你找不到油田,我能找到﹔你找到小油田,我找到大油田”,是“你打不出油來,我能打出﹔你打出的少,我打出的多”這樣的“硬道理”。
可是,核心技術買不來。沒有勇於創新的作風,沒有科技創新的能力,就難有立足之地。發揮原有的技術優勢和增強續創新能力,就成為海外油氣業務發展的促動力。
東方物探三維高分辨率處理解釋技術是中國石油運用成熟的典型技術,在土庫曼斯坦阿姆河一期工程氣田開發中,這一技術幫助氣田增加69%儲量,保証了一期工程的穩定供氣,氣田資產價值也因此大幅提升。目前,中國石油的主要勘探技術手段——三維地震連片處理技術、疊前時間(深度)偏移技術、多種地震屬性提取及分析技術、譜分解技術等多項國內先進成熟技術,在中亞地區都獲得實際應用,提高了復雜、深層、非構造油氣藏勘探的成功率。
PK項目南圖爾蓋盆地油氣勘探和開發始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前蘇聯時期,是高成熟的油氣勘探區域。中國石油接管項目后,必須在短時間內發現經濟的可採儲量,勘探區域合同才有可能獲得延期批准。面對緊迫形勢,中方科技人員經過研究,首先選擇盆地坳陷西北部的潛山構造帶作為突破口,突破前人的研究框框,利用現場三維地震資料重新進行解釋,輔之鄰區鑽井資料分析,最終部署8口探井,7口井獲得高產油流。2006年,這一區塊新增可採儲量618萬噸,成為中國石油接手后,經鑽探評價在這個區域獲得的第一個勘探轉開發的潛山油田。
“十一五”以來,中亞油氣合作區充分發揮中國石油集團的整體優勢,組織、整合國內研究院所和國內油田技術力量就中亞地區相關技術難點開展攻關和研究,給予海外項目公司強有力的支持。僅“十一五”期間,PK項目在南圖爾蓋盆地共獲得8個領域的勘探發現,探明地質儲量1.38億噸。
在積極探索后的短短幾年時間內,中國石油就初步形成了靜動態儲層精細描述技術、礁灘儲層識別技術等多項主體勘探開發及工程建設技術,並相繼刷新了當地多項記錄。
技術優勢增油上產
油氣上產是石油公司的靈魂。
2012年2月14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如潮般的掌聲響起,掌聲送給獲得國家科技獎的個人和集體。“中國石油海外合作油氣田規模高效開發關鍵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項技術的內容之一,就是對哈薩克斯坦碳酸鹽岩油田的理解和技術應用。
“讓那若爾帶凝析氣頂碳酸鹽岩油藏注水開發調整技術”圍繞提高注水開發效果,對讓那若爾油田進行了綜合一體化研究,首創了大型碳酸鹽岩油氣田細分層系的注採方式。這種方式突破了前蘇聯的技術框架,使讓那若爾油田產量由接管前的235萬噸上升至最高時的418萬噸,實現了油田高效開發。
這是中國石油優勢勘探開發技術較早應用到國外油田的成功范例。
中亞地區已開發油田50余個,中方進入前大部分處於低產、低效的開發狀態。“十一五”以來,針對中亞地區的特點,“PK項目穩產1000萬噸開發技術研究”、“異常高壓特低滲碳酸鹽岩油藏描述與高效開發技術研究”、“土庫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天然氣開發配套技術研究”等11項中國石油集團科技攻關課題研究陸續展開。這些課題解決了油田上產穩產的瓶頸技術問題,形成了具有地區特色的油田開發技術系列。
2005年10月,中國石油接管了PK項目。面對油田採出程度高、含水高的大難題,科研人員結合國內的注水開發技術,研究了適用的高含水開發后期砂岩油藏注水開發調整技術,使PK項目的原油產量由接管時的786萬噸躍升到1000萬噸以上,並連續穩產6年。2008年,這項技術獲得中國石油集團科技進步二等獎。依靠中國石油半個世紀積累和研發的先進適用技術,參股項目原油產量持續提高。與1997年相比,中國石油在哈油氣產量增長了近10倍。特別是自2010年開始,年油氣當量連續保持在3000萬噸以上。
結合實際講求實效
在科學技術應用上,中國石油始終將國內外優勢技術與當地油氣生產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以創新精神帶動技術應用,使技術進步力量實現最大化。比如,目前,中國石油的主要勘探技術手段——三維地震連片處理技術、疊前偏移技術、多種地震屬性提取及分析技術、譜分解技術等多項國內先進成熟技術,在中國石油哈薩克斯坦公司大多數項目都獲得實際應用,提高了復雜、深層、非構造油氣藏勘探的成功率。
“初到阿姆河,我們面臨著‘認不准、看不清、鑽不下、採不出’四大難題。國際上也沒有成熟理論可借鑒,唯有自己探索。”中國石油阿姆河天然氣公司勘探部經理吳蕾回憶起初期的艱辛仍記憶猶新。
然而,這種困境隨著2007年中國石油產研學一體化攻關的展開被打破。由此,阿姆河天然氣公
司的技術能力也突飛猛進地發展。如今,這個項目已獲得14項專利,擁有6項軟件著作權,在鹽下碳酸鹽岩天然氣地質理論認識、鹽下地震成像技術與儲層識別等領域更是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在技術創新的帶動下,阿姆河天然氣公司資源基礎日漸鞏固。通過自主研發地震成像、識別、監測等技術,這個公司新發現布什魯克氣田,三級天然氣地質儲量100億立方米以上,以Oja-21、San-22等井為代表的“金豆子”氣藏獲得成功,揭示了中部斜坡帶“金豆子”氣藏小而肥的勘探前景,並在阿姆河右岸合同區逐漸形成了6個千億立方米天然氣區的格局。
與此同時,整體產氣能力持續提高。中方接手薩曼杰佩氣田至今,阿姆河天然氣公司通過水平井、大角度斜井等適用技術,利用酸化新工藝、優化補孔等措施,在土庫曼斯坦“三高”氣藏鑽井工程成功率高達100%,水平井單井產量也提高到直井的3倍至10倍。
不僅如此,作為世界油氣工業極為重要的儲量增長點和戰略接替區,未來阿姆河項目摸索出的鹽下碳酸鹽岩天然氣地質理論認識和特色技術,還將帶動國內外類似盆地及油氣田勘探開發的發展。
這得益於大力推廣中國石油一系列的先進適用技術,更得益於中國石油特有的、統一的、完整的科技創新管理體系和管理架構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中國標准不僅成為海外項目快速發展的直接動力,而且成為在海外叫響中國品牌、維護中國石油整體利益的有力手段。
在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油氣領域的多項技術都採用了中國標准。中國石油川慶鑽探公司在數年的國際合作中,通過與甲方土庫曼斯坦國家天然氣康採恩長達一年的溝通和交流論証,獲得甲方和中國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的支持。幾年來,川慶鑽探推動157項中國油氣工程建設標准和4000多個測量儀器和儀表計量測量標准落地土庫曼斯坦。對中國技術從拒絕到接受,從不了解到贊嘆、歡迎,中國石油靠的是自身技術能力和硬的技術水平。
提高生產效率
為保証中亞天然氣管道運行安全,減少全線停輸次數,提高中亞天然氣管道應急保障能力,2012和2013年,中國石油中亞天然氣管道公司將推動在線搶修技術在烏哈兩國的應用列為重點工作。
在中亞天然氣管道公司的統籌安排和強力推動下,與烏哈兩個合資公司通力合作,最終實現了在線作業在烏哈兩國的應用。首先,邀請了烏哈兩國搶修專家到中國參觀學習實地觀摩在線維搶修技術在中國的應用,派遣國內搶修專家赴烏哈兩國開展技術展示和交流,深入介紹在線維搶修技術的原理,使烏哈兩國對在線維搶修技術有感性認識,了解在線維搶修技術應用能夠為烏哈兩個合資公司的運行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烏哈合資公司認識到自身維搶修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的差距,積極配合中方梳理中國和國際管道搶修技術規范,並制定
適用於合資公司的在線維搶修技術標准,推進修改行業標准,解除對在線維搶修技術應用的限制。目前,中亞天然氣管道公司正在組織烏哈兩國人員來國內管道局維搶修公司進行焊接和在線作業的專項培訓,以加強在線維搶修技術的切實應用。
在線維搶修技術在烏哈合資公司的應用對中亞天然氣管道有著巨大的作用和意義。採用在線維搶修技術將避免管道停輸以實現管道安全平穩運行,避免停輸帶來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同時也可避免放空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環境影響。
中亞天然氣管道公司推動在線維搶修技術在烏哈兩國應用,不僅推動了烏哈兩國在管道行業標准體系的更新,而且為烏哈兩國培訓了人員,提高了技術,為中亞天然氣管道保駕護航奠定了堅實基礎。
文章來源:新能源經貿觀察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