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石油石化行業自身在生產全過程存在著許多潛在的環境風險,技術上的缺陷和管理不善都極易引發環境污染事故,再加上當地對環保的重視,給中國石油在中亞地區的項目帶來了重大挑戰。
中國石油歷來重視安全環保工作,尤其是在中亞地區,始終遵循安全環保管理“三同時”(管理精神即安全環保設施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運),將環保工作放在了首當其沖的位置,從各個方面加大環保的投入和設備改造。
當然,這些努力並沒有白費。通過不斷建立和完善環保機制和安全體系,持續推進生態保護和天然氣等資源有效利用工程建設,中國石油在中亞地區實現了多年無較大及以上環境污染事故,有效遏制了一般污染事故的發生,環境保護業績逐年提高。
作為中亞油氣合作示范區建設的主體,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哈薩克斯坦公司始終把HSSE管理工作提升到勇於承擔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的戰略高度,牢固樹立做好安全環保與安保工作的危機感、緊迫感和使命感,把環保作為海外企業的核心價值和第一要求,遵循“環保優先,安全第一,質量至上,以人為本”的HSSE管理理念,加大污染源綜合治理,按照哈國新的《生態保護法典》要求和天然氣綜合利用計劃,加快了環保重點工程項目建設,不斷完善保體系建設,優先保証環保資金投入,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取得了“節能、減排”的顯著成效,為中國石油贏得了負責任國際大公司的形象。
哈薩克斯坦公司依靠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理念,不僅在油氣勘探、開發、煉油和運銷等生產經營方面開創新局面,以及國際化管理、多元文化融合和多國籍團隊建設等管理方面創造新模式,而且一貫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健康安全環保工作,積極履行“企業公民”責任,與哈國政府、社會團體及社區建立良好關系,得到哈國政府、當地社會和民眾的高度認可。
2008年以來,PK項目、阿克糾賓項目多次榮獲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企業社會貢獻總統獎”﹔2009年,PK項目和中哈天然氣管道項目分別獲得哈國環保金獎“金普羅米修斯獎”﹔2010年,曼格什套項目獲哈國企業年度最佳集體合同銀質獎﹔2011年,PK項目獲得哈薩克斯坦可持續發展獎。另外,阿克糾賓、PK、MMG等項目被哈總統譽為“油氣合作典范”。金燦燦的獎杯和哈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親筆簽名的獎狀,代表著哈國對中國石油在哈項目在企業勞動保護、履行社會責任、集體勞動合同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高度肯定。
落實環保責任,完善環保體系建設
哈薩克斯坦公司明確各級單位領導、部門領導、二級單位及車間站隊領導的環保責任,全面實現了環保工作的直線管和職責落實,環保工作得以穩步推進。
持續開展環保體系建立和審核工作,有效推進了哈薩克斯坦地區環保工作的體系化、制度化、標准化和國際化。為保証環境管理體系有效運行,PK、AMG、MMG、KCP、NB等項目每年初都會制定環保體系認証復審計劃,並按照年度計劃全面實施ISO14001環保體系的相關審核工作,環境管理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和優化。
MMG項目編制《環境保護與放射性安全考核制度》,編制2013~2017年公司各部門垃圾管理5年規劃和2013~2027年處理污染面積15年規劃。
積極開展環境影響評估和風險控制,做好環保工作
哈薩克斯坦公司積極開展環境影響因素評估和風險控制,加強大氣、地下水、放射性等環境監測工作。在煉廠、油田、油庫和管道運輸等重點領域開展風險評估和隱患監控治理,防止發生油罐及管線溢油、燃燒爆炸、井噴等惡性環境污染事故,實現了污染物的達標排放。新、改、擴建設項目嚴格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將環境保護作為經濟技術論証的重要內容之一,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設計方案優化環境保護措施,環保設施設備與主體工程同時施工、同時調試、同時驗收,合格后才能投產。混輸管線建設、探區道路建設、探區生活基地建設、油氣勘探開發、氣舉站、集油站、管道建設等項目嚴格執行了上述程序,投產后全部達到了環境影響評價指標,為哈薩克斯坦公司實現可持續清潔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PK項目根據有關的環境因素及其影響,建立了專門的環境保護數據庫,環境風險監控高效,整改措施實施到位。
而在中亞天然氣管道中烏項目運行前期,在土地使用的招投標階段,為了保護烏國管道沿線的環境,在烏國法律允許情況下,將管道建設作業帶的寬度由58米減少到55米,最后減少到50米,最大限度保護烏國環境。
MMG項目由於歷史原因,礦區內遺留大量垃圾需要處理,公司領導高度重視,投入巨資進行垃圾處理,今年計劃處理垃圾總量達174918噸。源頭控制也貫徹在MMG公司的管理上。2012年新投產的卡拉姆卡斯油田壓縮機站,從設計初期就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將環保要求列入設計技術任務書,廢物處理全部按照哈國法律要求,得到相關國家機關的一致認可。
MMG項目為實現減排的目標,採取了總量控制,源頭把關,結構調整,加快工程建設,加強監管等措施,確保治污減排工作落到實處。為了提升員工的環保意識,公司從完善機構、明確任務開始,加強了環境保護工作的執行力度。從各個班組確定專門負責人監管治污工作。根據哈薩克斯坦環保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制定項目規范性文件,努力按照制定的規范標准加大監察力度,通過嚴格審批確定新項目,確保對重點污染源頭實施全時監控。
加大投入,推薦環境保護工程項目建設
哈薩克斯坦公司在天然氣利用方面處於哈國領先地位,投入巨資在多個油田建設天然氣綜合利用工程。通過推進天然氣利用項目,天然氣和伴生氣得到科學、合理、有效利用,不僅減少了天然氣排放、火炬燃放,而且保障了油田產能建,避免了巨額天然氣罰款,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天然氣燃放。
阿克糾賓項目讓那若爾等三個主力油田的石油伴生氣富含有毒的硫化氫,當地人稱之為油田“毒氣”。綜合處理利用油田伴生氣,將大量油田“毒氣”變“福氣”,滅掉熊熊燃燒近半個世紀的火炬,是阿克糾賓項目幾代石油人和當地居民的共同夢想。
20世紀70年代前,阿克糾賓州的管線基礎設施隻輸送原油,一直沒有一條用於輸送天然氣的管道設施。20世紀70年代后,前蘇聯雖然鋪設了一條“布哈拉—烏拉爾”天然氣管道,年輸氣能力170億立方米,其管線的一段位於阿克糾賓州境內,但因在當地沒有下氣點,當地居民也隻能望“氣”興嘆。
為改變“有氣用不上”的尷尬局面,變“毒氣”為“ 福氣”,造福當地百姓,阿克糾賓項目在當時油價低迷的困難形勢下,毅然決定投資9600多萬美元興建連接讓那若爾油田與中亞國際管道KC13增壓站的天然氣外輸管道。2005年10月5日,全長155.4公裡的讓納諾爾- KC13天然氣管道工程投產,經過脫硫淨化處理達到歐標的天然氣不僅輸送到國際市場,也走進了阿克糾賓州沿途10個居民點的千家萬戶。
阿克糾賓州州長薩金德科夫在投產儀式上說:“這條管線開創了哈薩克斯坦有史以來利用石油伴生氣的先河,將大大少伴生氣燃燒造成的環境污染,不僅會給石油公司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清潔、廉價的天然氣,變廢氣為福氣,受到當地居民的普遍好評。”
按照公司天然氣綜合利用計劃,隨著三廠二三期建設項目的順利投產,A-南氣頂氣項目、北特魯瓦天然氣回注項目順利完工,在油田上空燃放了近半個世紀的火炬已經徹底熄滅,使讓納若爾大草原的天更藍、水更清、草更綠。
同樣加大公司投入的還有中國石油哈薩克斯坦公司曼格什套項目。由於前股東在環保方向沒有任何投入,造成作業區大量落地油泥堆積,這些油泥堆積填埋場每次都成為國家機關檢查的重點,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環保罰款,因而2012年、2013年MMG項目HSE部預算內列入兩台油泥焚燒爐,積極按照當地法律處理生產生活垃圾,並且積極在歐洲、中國尋找其他先進處理工藝,如三相高速離心機、二相高速離心機、厭氧裂解爐等,以求盡可能解決生產廢物處理問題。
加強承包商管理,量化考核目標
為加強對承包商施工作業隊伍的管理力度,哈薩斯坦公司進一步明確地區公司、項目公司、承包
商及其所屬施工作業隊伍的責任和義務,切實提高工程質量,強化安全環保生產,實現清潔生產,做到本質安全,公司制定了《中國石油哈薩克斯坦公司承包商施工作業隊伍“紅黃綠牌”資質管理規
定》,推行“紅黃綠”牌作業隊管理制度。公司成立承包商監督管理委員會,要求凡進入地區公司工程施工作業市場的承包商隊伍,都必須接受本規定的管理。對作業承包商的安全監管從粗放式管理向標准化、制度化過渡,有效提高了對承包商的安全環保監管能力。
“紅黃綠牌”是對承包商隊伍服務水平的鑒定等級標定。“紅牌”表示承包商隊伍服務水平不合格,應及時解除服務合同﹔“黃牌”表示承包商隊伍服務水平較低,需限期整改,整改完畢並由項目公司復檢合格后方可繼續從事服務,不能按期整改,應解除服務合同﹔“綠牌”表示承包商隊伍整體服務水平較高,滿足作業需求。合同期內兩次黃牌將按紅牌處理。對於第一次未通過驗收、仍存在一定問題的工程技術服務隊伍,黃牌警告限期整改﹔對於再一次檢查仍不合格的,停產整頓或紅牌清場,一定時間內不得參與地區公司工程技術服務市場。
阿克糾賓項目制定《“紅黃綠牌”鑽修井隊伍管理辦法》,加大違章處罰、安全隱患整改的監管﹔PK項目煉廠在已有“紅黃綠牌”承包商管理制度的基礎上,結合地區公司“紅黃綠牌”管理制度進行了完善。
為深化“紅黃綠牌”承包商管理制度的落實,扎實推進“三基”工作,哈薩克斯坦公司已經連續3年組織開展“鑽修井示范隊”評選活動,對實現安全生產、經營業績突出的鑽井承包商隊伍予以表彰,發揮承包商隊伍的模范帶頭作用。
抓好現場文明施工
針對鑽修井作業存在環保風險高的情況,哈薩克斯坦公司要求承包商必須制定作業環保方案,環保措施不具體、不可行,不允許開工。在施工過程中,油田環保監察人員逐個現場跟蹤監督。鑽修井過程中,廢棄鑽井液和岩屑由專門的承包商拉運,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實現無坑作業。對於作業施工的零散排水,嚴格要求施工方把污水排放到環保罐后進行污水回收,杜絕了用土坑儲存零散油水的做法。PK項目完成了上下游及油庫等溫室氣體清單及許可申請等工作。油田進了鑽井廢液處理措施,對約一萬噸污土及一百噸低放射性廢物進行了回收處理。為減少油田工程建設對地表植被的影,公司重點對鑽井后施工場地恢復、基建施工后回填、現場清理等進行監督,有力保証了施工后地貌恢復平整到位,做到了生態保護與生產並重。
中烏天然氣管道項目抓好現場文明施工,減少施工對植被、生物帶來破壞。監督施工單位不任意擴大、擴寬作業帶﹔車輛或設備在已有道路或作業帶內行駛,盡量避免碾壓作業帶以外的地表植被等,管溝開挖時,將地表土進行剝離和生熟土分離堆放,並按順序進行回填。在建設期間,從未發生過環境糾紛。施工完成后,及時恢復地貌和植被。管道投入運行后,根據管道周圍地貌變化情況,在植被缺少嚴重管段,種植方格草。
中烏天然氣管道項目各壓氣站都配備了余熱鍋爐,在燃氣輪機尾部配套一台余熱熱水鍋爐,部分回收壓氣站燃氣輪機的排煙余熱,產生熱水,供壓氣站生活與生產採暖使用。由於余熱熱水鍋爐的應用,部分回收了燃氣輪機排放的高溫煙氣熱量,提供壓氣站採暖,即節約了能源,又減少了環境污染。各站場在調壓撬前都設置了水浴換熱器,給進入調壓撬的天然氣進行加熱,減少了調壓撬上自帶電加熱器的使用,節省了電力能源,同時也減少了燃氣發電機消耗的天然氣和燃燒廢氣的排放,減少了環境污染。
加強管理,強化預警
哈薩克斯坦公司不斷落實各項安保措施,實行領導帶隊赴現場督察安保和生產運行情況的監督管管理機制,打孔盜油起數呈大幅下降趨勢,由於打孔盜油引發的環保事件更是得到根本控制。中哈原油管道項目定期開展長輸管道突發事件應急搶險演練,明確各級人員在突發事件應急過程中的責任和義務,檢驗應急反應速度,全面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在打孔盜油猖獗的肯基亞克-庫姆科爾線0-196公裡段,採用科技手段,建立管道光纖預警系統,提高預警能力。同時,調整保安巡邏組的力量分布,減少有管道光纖預警系統區域的巡邏組,將巡邏組布防到阿-阿線新出現打孔盜油的重點防范區域,有效提升了整體防范能力。每年組織哈國段運行商Kaz Trans Oil公司、中國境內段運行商西部管道烏魯木齊輸油氣分公司,協同阿拉山口消防、公安、醫療等單位,舉辦長輸管道突發事件應急搶險演練,組織國內和當地的相關單位和政府部門進行觀摩、交流。通過多方參與、聯合演練,中哈雙方加強溝通、交流與協作,提高了緊急救援反應速度協調水平,明確了各級人員在事故應急中的責任和義務,全面提升了應急處置能力。
把井控工作做為安全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不遺余力地做好井控工作,堅決杜絕井噴失控事故的發生。在當地井控專業機構“阿克別林”現場井控監督管理的基礎上,各油區推行“鑽修井井控管理實施細則”,統一油區井控管理標准,穩步推進井控管理工作﹔開鑽及鑽開油氣層驗收實行雙保險,即“阿克別林”現場試壓驗收和甲方監督檢查驗收,井控監督管理機制日趨完善,成效顯著﹔充分發揮“地區公司、油區和項目公司”三級井噴失控應急協調聯動機制,有效協調應急資源,提高井噴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與工程技術企業聯手,在阿克糾賓、克茲洛爾達和阿克套地區建立井控裝備檢測維修中心,滿足油區井控裝備的檢維修及試壓需求,促進本質安全,實現清潔生產。
細節決定成敗
中哈原油管道是中國第一條跨境原油長輸管道,規劃總長2800余公裡,是連接裡海到中國內陸的重要能源通道。中哈原油管道二期一階段管道項目於2008年5月8日現場打火開焊,管道西起哈薩克斯坦肯基亞克,東至庫姆科爾,全長794公裡,於2009年10月正式投產。作為這條跨國能源動脈的建設者,中哈管道公司時刻以打造綠色管道為目標,以保護資源國環境為己任,克服重重困難,在哈薩克斯坦廣袤的大地上描繪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美畫卷。
施工期對每一個微小細節的重視,為這條原油管道注入濃濃的了綠色情懷。
管道所到之處多是荒漠和戈壁,生態系統脆弱,不堪一擊。為盡量減少管道工程對周圍環境的影響,中哈管道公司委托哈國油氣研究院和環評專業部門編制了環境評估報告。
在開工前,中哈管道公司根據施工現場的水文、地質、氣候、地形、交通等因素制定了詳細的環境保護計劃,特別規定盡量減少營地建設,盡可能使用當地電源,以減少柴油發電機的使用量,從而減
少噪音和尾氣排放。在施工中,要求施工機具和車輛必須在專門劃出的作業帶內和施工便道內行走,時速不能超過50公裡/小時,以避免帶起過多的塵土。
建設者們採取多種措施努力將施工污染降至最低。在開挖管溝時,要求承包商將表層土壤與深層土壤分別堆放,回填先回填深層土,然后回填表層土,以有效保護農田和林地的可耕土壤。回填用細土必須由有資質的分包商在指定地點取土。在戈壁段施工結束后,還規定必須在作業帶內恢復礫石層,防止風沙危害。
施工期間產生的廢燃油、廢機油用專用的回收裝置被送到營地統一處理,禁止隨意傾倒,做到工完、料淨、場地清。為了防止油料泄漏到地表裡,現場加燃油或機油時,施工人員還會在加油點的下方加設墊層。
對施工垃圾實行分開處理,含有化學物質的垃圾不允許直接燃燒。對油漆和清洗劑等有毒和揮發性物質,密封入罐后交給當地廢物處理公司進行處理。中哈原油管道的建設者們從細節做起,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環境,沒有因為管道所到之處多是荒漠和戈壁就放鬆對環保的要求,最終成就了中哈原油管道這條綠色和諧的能源大動脈,完美詮釋了中國石油“奉獻能源、創造和諧”的企業文化。
文章來源:新能源經貿觀察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