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和諧發展,這是中國石油在中亞地區發展所堅持的重要原則和合作理念。
中國石油重視與資源國和諧合作關系建設,切實履行經濟和社會責任,積極參與當地經濟社會建設,努力協助落實習近平主席訪哈重要成果,較好實現了企業與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持續保障社會公益性事業的資金投入入,努力使油氣合作成為惠及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中國石油在中亞地區經營的項目,為中國的能源安全提供了保障,並且承擔促進中國和中亞各國的經濟共同發展改善各國民眾生活水平的重任。
大力推動利民工程
以哈薩克公司為例,中國石油為當地的經濟改善和惠及民生所做的工作不勝枚舉。
1997年,中國石油集團以參股阿克糾賓項目起步,經過17年的艱苦創業和奮力拼搏,實現了在哈油氣業務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不平凡歷程,初步建成了3000萬噸規模的油氣生產基地、2000萬噸原油及550億方天然氣的油氣輸送通道,油氣合作業務呈現穩定、健康、多元發展的良好態勢。
中國石油在哈薩克斯坦投入大量資金改善油田生產和生活設施,使當地油田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此外,還先后投資發展民生工程和環境友好型工程等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造福當地民眾。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中哈天然氣管道二期(別伊涅烏-巴佐伊-奇姆肯特)、奇姆肯特煉廠現代化改造項目和阿克糾賓油氣處理廠二期、三期工程。
中哈原油管道二期二階段增輸改造項目
中哈原油管道是中國首條跨國輸油管道,一期工程阿塔蘇—阿拉山口管道和二期工程第一階段肯基亞克—庫姆科爾管道,分別於2006年7月20日和2009年10月9日正式開始商業輸油。自2010年以來,中哈原油管道連續三年向國內輸送原油1000萬噸/年以上。
中哈原油管道項目二期二階段8號、10號泵站建設是中哈原油管道一期、二期一階段的后續工程。項目建設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在現有清管站的基礎上增設加壓及相關設施,增加管輸量,實現中哈原油管道阿塔蘇-阿拉山口段輸送能力達到2000萬噸/年。項目概算總投資20101萬美元,8號站和10號站批復投資19218萬美元,其中8號站8884萬美元,10號站10334萬美元。
實施該項目的意義在於不僅可以將大幅提升哈國原油進入中國市場的能力,進一步鞏固哈國積極推行的能源出口多元化政策的實施,而且可以促進就業和造福管道穿越地區的百姓,有力帶動管道沿線的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和經濟意義。
奇姆肯特煉廠現代化改造項目
該項目由中國石油與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公司共同投資,總投資為19.86億美元,分兩期實施,一期和二期改造工程分別於2015年年底和2016年年底投產。項目改造后汽柴油產品質量符合歐Ⅳ、歐Ⅴ標准,裝置生產能力達到600萬噸/年,加工深度達90%,不僅能大幅提升產品收率和成品油品質,還有助於緩解哈國南部地區成品油,特別是高標號汽油緊缺的局面。
阿克糾賓第三油氣處理廠二期、三期工程
自2000年起,阿克糾賓項目對讓那諾爾第一油氣處理廠進行了改造,並先后投資興建了第二、第三、第四油氣處理廠。讓那諾爾第三油氣處理廠成為了哈薩克斯坦第一個實現大規模伴生氣回收利用的典范。隨著南區氣頂氣集輸、第三油氣處理廠、新廠淨化氣精脫部分、讓那若爾至KC13天然氣管道、讓那若爾至恩巴鐵路的相繼投用,天然氣綜合利用工程體建成,中國石油在阿克糾賓扎納若爾油氣處理廠四廠投產后,又投入6.6億美元建設第三油氣處理廠二期及三期工程。工程於2012年9月開工建設,預計2014年6月投產。投產后不僅將徹底消滅油田上空的火炬,顯著改善油區自然環境,大幅提高公司經濟效益,還將為已於今年9月份投產的哈國重要民生工程之一的別伊涅烏-奇姆肯特天然氣管道提供天然氣,戰略意義十分重大。該項目的實施,是中國石油重視環境保護和支持政府改善民生的又一例証。
成果惠及當地群眾
由阿克套到北布扎奇油田現場的道路年久失修,路面坑窪不平,油田現場距阿克套250公裡,即便越野車也要行使近4個小時,交通的不便給油田的物質運輸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面對這一情況,經州政府協調,組織幾家石油公司出資維修阿克套至卡拉姆卡斯油田的道路,曼格什套項目出資403.84萬元人民幣,協助當地政府維修阿克套至卡拉姆卡斯油田250公裡的道路,2013年已全線維修完畢。維修后道路全程可節省時間1.5小時,改善居民出行條件,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曼格什套項目為所在州政府贊助151萬元人民幣,用於當地基礎設施建設。
截至2013年底,中國石油在哈累計投資達100億美元以上,累計社會性項目支出和各類公益支出達3億美元以上,業主單位創造就業機會超過28000多個,上繳各類稅費超過370億美元,成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樹立了負責任的國際大公司形象。阿克糾賓項目和中哈天然氣管道項目被納扎爾巴耶夫總統譽為“中哈油氣合作的典范”,中國石油先后有5人獲得了納扎爾巴耶夫總統頒發的二級友誼勛章。
中國-中亞油氣管道的建設和運行,成為連接中國與中亞各國的重要能源通道、經濟動脈和友誼橋梁,它既促進了中國與沿線各國的經濟發展、能源供應與消費安全,又惠及各國民眾,並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這是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理念最好的詮釋,也是最佳的實踐。
一條管道多方受益
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A\B\C\D線全部建成后,中國從中亞進口天然氣輸氣規模將達到850億立方米/年,將成為
中亞地區規模最大的輸氣系統,並通過西氣東輸二線、三線、四線和五線等管道輸向中國內地,成為連接中國與中亞各國的重要能源通道、經濟動脈。
2014年6月15日,隨著現場操作人員成功點燃放空火炬,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C線輸送的天然氣,長途奔襲1830公裡后穿過新疆霍爾果斯口岸進入中國。
這是繼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A\B線成功投運之后,第三條由境外經中國西北角向國內供輸天然氣的大口徑長輸管道。會同此前早已建成並投入運行的中哈原油管道,西部“一油一氣”兩大管道系統成為中國石油構建的中國四大油氣戰略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於中國來說,這條管道的投產意義重大。
C線投產初期年輸氣能力70億立方米/年,到2015年全面建成后將達到250億立方米/年。屆時,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全線輸氣能力將提升至550億立方米/年,可滿足國內25%的天然氣消費需求,有利於緩解天然氣的供需緊張矛盾。這條管道的戰略意義,更在於使沿線多國同時受益。
按照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建設規劃,C線設計年輸氣能力為250億立方米,其中氣源分別為土庫曼斯坦100億立方米,烏茲別克斯坦100億立方米,哈薩克斯坦50億立方米。這條橫跨四國的能源管道,拓展了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的能源合作之路。
C線的建成不僅可為烏、哈兩國政府上繳過億美元稅收,還為管道沿線國增加就業崗位。工程建設期間,僅工作在C線工地的烏茲別克斯坦員工就超過400人。管線建成后運行期間,還將為沿線壓氣站、維搶修中心和倒班村創造1200多個就業崗位。中亞天然氣管道公司的產品和服務採購,也將為相關行業的發展創造機會。
C線全面建成后,不僅可增加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出口量,還為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兩國增添了天然氣外輸通道,有助於中亞國家實現天然氣出口多元化。
其中,C線建設對於烏茲別克斯坦的社會和經濟意義體現在各個方面。C線建設期投資規模大,在烏國的投資總額幾乎相當於烏國目前每年使用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據統計,中亞天然氣管道公司海外子公司累計向烏茲別克斯坦政府繳納稅收共4800萬美元﹔累計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採購營房、水泥、鋼材等1700萬美元。除此之外,2011年,向布哈拉48中學提供1億蘇姆的教育支援,向塔什干當地多次捐款,支援基礎設施建設。
C線的建設、投入運行為哈薩克斯坦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並且為當地民眾的就業與天然氣消費提供了保障。
C線建設期在哈國的投資總額相當於2011年哈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26%。在整個管道項目建設和運行期間,即200年至2044年,中哈天然氣管道為哈國創造的直接財政收入預計為104億美元。2014年4月,哈國多家媒體均刊登了《全企業2013年納稅統計排行榜》的消息。該排行榜基本涵蓋了哈國大部分主要納稅大戶企業,共計300余家,中亞天然氣管道在哈國成立的建設與運行項目主體公司——中哈天然氣管道合資公司(AGP)以350億堅戈的年納稅總額排在第二位。同時,C線完工投入運行后,為哈國額外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
對於哈薩克斯坦而言,C線的建成投產還有著保障能源安全的國際戰略意義。
首先,隨著C線通氣投產的實現,使得哈薩克斯坦在國際市場上過境輸氣國地位大幅提升。
2012年,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先生在致全體同胞的國情咨文中,提出了挖掘哈薩克斯坦過境運輸潛力,通過建設大型全國性基礎設施在2020年將哈薩克斯坦過境運輸能力提高1倍的任務。C線投產后,通過這條管道的過境運輸能力可提高約1倍,這一時間遠遠早於總統規定的期限。
其次,實現哈國天然氣出口多元化。C線還幫助哈薩克斯坦實現了另一項關鍵任務——保障哈薩克斯坦天然氣向擁有長期天然氣需求的中國市場的出口。
第三,C線建設將有助於哈國國內氣化水平的提高,實現天然氣消費自給。C線將與目前在建的中哈天然氣管道二期連接,將哈西部天然氣接入C線,每年為哈國預留了50億方的輸氣能力。也就是說,在將哈國天然氣運往中國的同時,還可以沿線滿足哈東南部主要用氣地區的天然氣消費需求。這就保障了哈薩克斯坦南部地區天然氣供應,擺脫對烏茲別克斯坦天然氣的依賴。對哈薩克斯坦民眾來說,這個項目意味著天然氣供應得到了保障,尤其是在供暖季節。
文章來源:新能源經貿觀察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