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信阳1月10日电 题:“亚洲第一矿”的新抉择
中新社记者 李贵刚
“放土炮炸石头,掀地皮运矿藏”,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亚洲第一矿”真实的写照。
谈及当时情形,土生土长在河南上天梯非金属矿管理区红光村的周富国仍记忆犹新。他所在的上天梯境内蕴藏着一个大型矿床—珍珠岩、膨润土、沸石、凝灰岩等总储量达8亿多吨,被誉为“亚洲第一矿”。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富矿”,曾一度出现过乱采滥挖、无序开发现象。
靠山吃山,靠矿吃矿。在矿业开发高额利润的驱动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天梯矿区“家庭作坊式”的小加工厂遍地开花,严重破坏了矿山的生态坏境。
“村村挖矿办厂,家家户户烧炉子”,亲身经历的周富国说,人工打炮眼炸矿石,挖到的矿石用粉碎机粉碎,“到处冒黑烟,污染了环境。”
严打非法开采、严控矿石运输、严格炸药审批……90年代后,上天梯管理区及时“喊停”,使得“亚洲第一矿”从此结束了漫天黑烟滚滚的初始发展阶段。
在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后,“亚洲第一矿”的掘金者们也开始寻求新的“点石成金”之路。长期摸索积累的识别矿石品质、采矿经验,加工、膨胀技术,新矿产品开发、推广成为他们新的“生财之道”。
新年伊始,年过六旬的周富国重操旧业,多次被邀请到外地产矿区“传道授业解惑”,“东北多家企业想买断我们的经验和技术。”
在看到当地村民们“华丽转身”后,“亚洲第一矿”里的企业家们也坐不住了。
一吨珍珠岩矿石,只能卖300元人民币;如果粉碎膨胀后一吨可以卖上千元人民币;如果精细化加工附加值会高达数十倍……在希腊艾斯比(河南)工业矿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源看来,走精细化深加工、研发新产品是大势所趋,也是“点石成金”的必由之路。
这家在上天梯生存了12年的境外企业同样面临新的抉择。高源说,自上海静安大火之后,中国建筑行业对保温材料的要求很高,只有把控质量、做专业、精细化的才能长期生存下去,“目前,我们已经研发出了86种矿产运用。”
在上天梯,“招”商已变为“选”商。上天梯非金属矿管理区党委书记张向阳介绍,新引进企业首先要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选择。”
提高门槛后,方浩公司自主研发出的集装饰、保温于一体的外墙板材问世,填补了世界的空白;怡和、恒源、荣山3家企业联合参与了无机防火保温板材国家标准制定。
官方资料显示,2012年上天梯实现生产总值19.07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珍珠岩行业产值的61%。
张向阳表示,得益于此,“亚洲第一矿”的产品不仅广泛应用于建材、冶金、化工、铸造、食品、医药、航空、环保等多个领域,还销往欧美、日韩、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如今“亚洲第一矿”又提出了新的目标—打造“世界级绿色建材研发及深加工基地”。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