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將進入怎樣的“深水區”?新的一年各項工作如何展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兩會引人關注。
兩會前夕,新華社記者深入採訪,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六個方面看中國改革發展走向。
經濟:改革更深入,發展更全面
自3月1日起,隨著小額外幣存款利率在上海自貿區的放開,上海金融機構對自貿區內居民小額外幣存貸款可以自主定價,居民也可以貨比三家了。
也是這一天,全國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開始全面實施,全國1000多萬家企業不再趕到工商部門進行年檢,隻需通過網絡進行年度報告公示即可。
外幣存貸款自主定價、注冊資本登記,都是中國經濟改革的最新舉措……
在連任兩屆全國人大代表的河南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沁新看來,兩會召開前這麼多的經濟改革舉措齊頭推進,可謂多年少見。
“中國經濟的動力在於改革,企業生命在於創新。”任沁新說, “今年兩會將會聚焦改革議題,我們對此充滿期待。”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火車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確定的15個方面改革任務中,6個是經濟,1個是與經濟密切相關的生態文明體制,佔了所有改革任務的近一半。
以改革增添發展動力,以改革推動轉型升級,這在今年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
從全球看,當前世界步入危機后再調整時期,發達經濟體有所復蘇,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放緩,全球經濟格局復雜多變﹔國內看,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向中高速平台轉軌,在地方債務風險、環境治理等挑戰的背景下,經濟下行和轉型的壓力加大。
“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關鍵期,也處於結構調整陣痛期,2014年我們將面臨嚴峻考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馮飛說。
2月2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要向深化改革要動力,確保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著力推動提質增效升級。
按照會議部署,一幅今年經濟體制改革的脈絡圖已然顯露:
——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推進重要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
——增強內需拉動經濟的主引擎作用,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改革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以創新支撐和引領結構優化升級。
……
“三中全會部署的改革任務千頭萬緒,每個領域的改革任務都會做一個統籌協調。改革是綱舉目張,注重內在邏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隆國強說,“改革都會有步驟,有突破口,次序展開。”
根據相關部門匯總的信息,轉變政府職能、金融改革、財稅改革、開放型經濟、新型城鎮化、農村改革這些經濟體制改革的具體重點領域,都會在不同層次上展開改革。
政治:民主更豐富,法治更健全
2014年1月7日,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研究會正式成立。
在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唐龍看來,研究會的成立,對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勢意義重大。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這為我們指明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正確方向和重點任務。”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楊光認為,描繪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路線圖,關鍵節點是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
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觸及深層次問題和利益關系調整,統籌協調的難度加大。“這就要求我們更好地運用人大制度,發揮根本政治制度功效,妥善調整利益關系,廣泛凝聚社會共識。”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沈春耀說。
堅持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把根本政治制度同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已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
這是一個歷史性時刻--2013年12月28日,出席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按動表決器,以法律的名義終結了在我國延續半個多世紀的勞動教養制度。
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重要戰略任務。
“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是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前提和基礎。”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研究室副主任梁鷹說。
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法治中國的實現程度將成為衡量中國政治文明發展進程的重要標尺。
從全國人大加強對“一府兩院”監督到中央政府晒出“權力清單”,從黨務政務公開到建立解決“四風”問題長效機制,從完善干部選拔任用制度到改革黨的紀律檢查體制……
“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根本之策。”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引出走向政治清明的必由之路。
文化:放權促繁榮,壯大軟實力
美國當地時間2013年12月18日,大連萬達集團旗下的AMC院線公司登陸紐約証券交易所,募集資金近4億美元。
從一家商業地產企業,逐漸成為在全球文化產業的巨無霸,萬達集團的軌跡,體現了中國文化產業對民營資本開放的成果,也折射出中國文化領域改革的力度。
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降低社會資本進入門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了文化體制改革的走向。
“我國將對社會資本進一步降低門檻,減少不合理的准入限制,並在投資核准、信用貸款、土地使用、稅收優惠、上市融資、發行債券、對外貿易和申請專項資金等方面,給予社會資本與國有資本投資同等支持,努力構建政府主導下的多元化投資格局。”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書記、副局長蔣建國說。
轉變政府職能,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文化領域“改革”一大亮點--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原則,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推動黨政部門與其所屬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進一步理順關系。
十八屆三中全會至今,文化部原有13項行政許可審批項目中,已取消或下放9項,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新機構“三定”規定中,取消或下放了29項行政管理職責。
2014年春節剛過,柏林國際電影節傳來好消息:繼《圖雅的婚事》后,時隔七年中國導演再度在該電影節“擒”得最佳影片金熊獎,男演員廖凡同時收獲最佳男演員銀熊獎。
影視一直是中華文化走出去以及文化對外貿易的“重鎮”,也是軟實力的重要標志。2013年,海外銷售國產影片45部、247部次,累計票房和銷售收入14.1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王興東說,好的文藝作品是不分國界的。“文化要想‘走出去’,中國軟實力要進一步增強,一是國家要建立專門的海外發行機構,二是創作者和經營者要熟悉國內外兩個市場的不同需求和運作規律。”
文化部部長蔡武指出,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已走過10個年頭,比較容易改的環節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來的是一些難改、涉及深層利益格局變動的大的政策性改革,需要進一步研究。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