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証會現場代表踴躍發言。記者黎旭陽 攝
載貨電動車在機動車道上行駛。 記者莫偉濃 攝
“禁電”聽証會上嘉賓激辯電動車“限與禁” 市區全面還是部分禁售成焦點
文/記者魏麗娜 通訊員陳桃源
在昨日舉行的“禁售”電動車、摩托車、人力三輪車立法聽証會上,爭論的焦點集中於廣州市區全面“禁售”還是部分“禁售”。前者認為隻有“禁售”才能達到“禁行”,從而治本﹔后者認為廣州區域發展不同,對於周邊區域可以分路段“限行”。
記者總結各方意見發現,“五類車”肆意橫行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城市“最后一公裡”出行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另一方面批發市場周邊的個體物流配送不成體系。人大代表葉雪文表示,有關部門擬出台的針對這兩個問題的措施很好,但最好能有時間表,“最好能與‘禁售’同步實施”。
現場
11人贊成 5人反對 2人中立
對五類車危害達共識
聽証會於昨日上午9時開始,18名立法聽証代表中有2人因故缺席,10名旁聽人中有1人因故缺席。
聽証會邀請了市人大代表葉雪文和市政協委員劉岩,以及廣州市人大內司委、法工委、市政協社會法制民族宗教委、市經貿委、市交委、市工商局、市質監局、市殘聯等單位的負責人列席會議。來自中央電視台和省內十多家新聞媒體的記者也列席會議。
廣州是否要“禁售”電動車?16位聽証代表以及市人大代表葉雪文、市政協委員劉岩在聽証代表陳述環節各抒己見。記者統計發現,包括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在內的18人中,有11人對“禁售”表示支持,5人對“禁售”表示反對,2人持中立態度。
持支持意見者的身份分別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大專院校學者、醫生、社會退休人員、普通市民,主要觀點是“五類車”違法亂象屢禁不止,影響道路交通秩序,危及群眾出行安全。執法部門雖大力整治,但是越禁越多,必須從末端整治上溯到源頭,在禁行的區域禁售,斷絕五類車流入市場的渠道。
持反對意見者主要是電動自行車銷售商代表、電動自行車行業協會代表,主要觀點是政府禁止電動自行車的銷售不合法、不合理、不可行,“一刀切”的行為就是典型的“懶政”。
幾乎所有聽証代表,包括列席人員和旁聽群眾都對五類車擾亂交通秩序、危及市民安全這一點上達成基本的共識。“五類車的交通違法行為已經嚴重擾亂了交通,威脅市民生命安全。”聽証代表方良媚來自廣州市檢測行業協會。她說,“在我住的那個地方,每天都有無牌無証的五類車在道路上左穿右穿,這些車一旦發生交通事故,都是會逃離現場的。如果不‘禁售’,被扣了車的又去繼續購買。”
市民肖史君還總結了“五類車”的幾宗罪,首先電動車等五類車屬於非機動車,不用上牌,無需考駕照,駕駛者守法意識差,違法成本低﹔其次,電動車等五類車購買成本低,存在隨意改裝問題,在性能上存在安全隱患﹔再次,五類車在馬路上隨意穿插,沖紅燈逆行,搶道,甚至人行道都會走上去,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第四,電動車等五類車不用買保險,出事后都是一逃了之,傷亡家庭難以獲得賠償﹔第五,在地鐵口、商場門口、城中村,常見五類車非法載客,加劇了本就繁忙道路的阻塞,又影響市容。
廣州市法制辦負責人表示,法制辦將綜合市民網上意見和聽証會的內容,對所有意見進行認真研究消化,爭取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並認真修改完善《條例》草稿,使其更切合實際。修改后的《條例》將提交市政府常務會議討論,然后還要提交到人大進行審議。
數據
五類車四年奪1759命
來自廣州市交警支隊的聽証陳述人周遠帆表示,五類車違法銷售、非法上路和營運、暴力抗法時有發生,僅今年1~9月,就有190名交警在查扣五類車中受傷。
2011年到2014年9月,全市共發生五類車交通事故5870宗,死亡1759人,受傷7229人,死亡人數佔所有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61.5%。近年來,廣州交通警情逐年下降,五類車事故不降反增。全市因電動車充電而引發的火災有27起,2013年發生31起,今年以來已發生了58起。
焦點
全面禁行禁售VS主干道禁行
來自廣州市駕駛培訓協會的聽証代表鄭偉雄則表示:不能為便利犧牲安全。鄭偉雄說,他從10月25日到28日在海珠區南岸路、地鐵新港東站出口和客村站出口隨機訪問了14名使用電動車的市民,有8人的電動車是用來搭客的,在南岸路,有4人是用電動車送貨,有2人是送快餐。可見電動車、改裝三輪車很大一部分用途是營運。其表示,一些人用電動車出行,覺得很方便。但有沒有想過,一旦發生交通事故,機動車是“鐵包肉”,非機動車是“肉包鐵”,犧牲安全和性命以圖一時的方便,這個代價太大。從城市發展和出行安全的角度考慮,電動車等五類車應該禁行、禁售。
來自廣東省自行車電動車行業協會的聽証代表馬助森表示,對市民安全影響最大的是非法營運的摩托車和人力三輪車,建議對“五類車”的整治差異化。建議將市政一級主干道劃為禁止區,其他路段則允許電動車通行。
來自中山大學智能交通研究中心的專家代表沙志仁說,相對於每天1700萬人次的市民通過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使用非機動車出行的人次已經很少了。鼓勵公交出行是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自行車、電動車和三輪車將逐步退出交通,轉變為運動工具和休閑工具。
沙志仁說,另外一方面,為了落實廣州在2006年出台的禁止電動車上路的措施,“禁售”其實是進一步地去落實,切斷電動車流入廣州的源頭。從道路安全的角度來說,應該杜絕非機動車的安全隱患,讓大家安全出行。
來自華南理工大學的專家代表胡星則表示:“我不反對禁售五類車,但是要解決好商家的賠償問題和市民的就業問題。”
胡星表示,需要澄清的是,電動車並非沒有污染。電動車使用很多種電池,其中鉛電池中的鉛對人的身體有危害,鋰離子當中的元素對於環境是有污染的,目前中國還沒有電動車的電池回收和處理機制,這些電池的亂放,將給社會和環境帶來很大問題。電池的質量參差不齊,不合理的充電行為和不合格的產品會導致短路,進而發生爆炸。其表示,“就可持續發展來說,希望相關行業加強行業規范和管理,使電池使用更加安全和環保。”
專家代表:鼓勵公交出行是發展方向
市民代表:哭訴母親被五類車撞亡
聽証會市民代表劉芝蘭在討論階段請求多給她一點時間,“讓我說一說五類車對於我家庭的傷害”。
“我媽媽身體很健碩,我家住8樓,她爬樓中都不需要歇息。”講到此處,劉芝蘭有些哽咽,“誰都沒想到,2012年5月9日,我媽媽被五類車撞倒,那個駕駛人無動於衷,還繼續搭客往前開,后來交警、街坊將逃逸者抓到”。
“媽媽被送到急診室搶救,無論我怎麼叫她都沒有反應。”劉芝蘭停頓了一下,試圖控制悲傷的心情,“第二天12點,媽媽搶救無效死亡”。劉芝蘭回憶,“事發前一天,她去黃埔帶了禮物給我,分開時我和她說有什麼事就打電話。”
廣州市人大代表葉雪文來自交通行業,她表示,當前廣州市道路上行駛的電動車、摩托車和人力三輪車非法營運的情況非常普遍,經常造成區域性的交通擁堵。
葉雪文認為,對於當前的交通形勢,政府擬在禁行的基礎上“禁售”,可以預期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手段。條例草案中提的一些措施很好,例如推廣公共自行車、制定專業批發市場貨物配送管理制度等“就是有效的替代辦法”。
葉雪文表示,對這些措施的落實,政府應該有明確的時間表,“最好能與‘禁售’的管理手段同步實施,以盡量減少對於依靠電動車、摩托車和人力三輪車出行和謀生的群眾的負面影響”。
人大代表:替代措施應有時間表
政協委員:建議為了健康多走走
廣州市政協委員劉岩說,政府部門不可能把公交站建到每家每戶的門口,建議大家為了健康可以多走走,很多慢性疾病,跟缺少運動有關。“我在醫院工作,因為五類車造成交通事故而受傷的都看到過,鐵腕治理‘五類車’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