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春4月,西湖边游人如织。可一些细心的游客发现,往年西湖湖面上总会漂浮起成片的墨绿色絮状物,就像人头上的头皮屑,看得人心里毛毛的,很不舒服。
“以前每年春天都有的,就在这个时候,特别是在湖西水域和小南湖的水面上,时不时能看见。”杭州市民周大伯是西湖边的常客,几乎每天都要来湖边走走,说起这些“头皮屑”,他皱起了眉头。
是不是因为西湖水质不好了,受到了污染?
这些“头皮屑”是啥东西?
原来,这些“头皮屑”是一种叫“颤藻”的小家伙。
颤藻,顾名思义,这种藻会“颤动”。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到它细薄的丝状构造,在水中,藻体内分泌的胶状物质会推动丝质,有韵律地颤动。颤藻是一种自养型生物,没有叶绿体,但它的细胞里含有光合色素,会进行光合作用。
它们一起“抱团”,不仅不是因为西湖水受到污染,反而是西湖水质变好的表象反映。
“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若湖水不够清澈,栖息在湖底的颤藻就不会大量繁殖,更不会形成絮状物漂浮在水面上。”西湖水域管理处工作人员解释说。
经过连续多年的综合保护治理,西湖水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去年,西湖主湖区平均透明度已突破80厘米,比10年前大幅提高,湖西水域和小南湖的水体透明度更是大于100厘米。
于是,“淘气鬼”颤藻就这样来了。尤其在春季,水温回升,清澈的湖水使明媚的阳光可以直照湖底,栖息在湖底的颤藻就会“不顾一切”地进行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会形成无数的气泡,聚集在颤藻形成的絮状物之下。当气泡聚集到一定数量时,产生的浮力托起了絮状物,颤藻便慢慢浮上水面。
如何消灭讨厌的“头皮屑”?
虽然不是脏东西,可这些调皮的小家伙成群结队漂浮在水面上“晒日光浴”,总是有点影响西湖美观。
既然“头皮屑”那么难看,要怎么解决呢?
西湖水域管理处尝试了很多方法,但一场场“大战”之后,颤藻还是“地盘”稳固,让大家很头疼。
2009年开始,西湖水域管理处“放大招”了:实施西湖湖西水域水生植物群落优化示范工程,在西湖湖西水域尝试水下“种草”,用沉水植物来对抗颤藻。
5年多时间以来,一共种植了数以百万计的苦草、菹草、狐尾藻、黑藻、金鱼藻等沉水植物,总面积达11.8万平方米。
这些沉水植物生活在水底,会吸收湖水中的营养物质,吸附水中的脏东西,增加湖水的含氧量,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从而进一步提升西湖的水生态及水环境质量。更重要的是,沉水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像地毯一样铺开,挤占颤藻的“地盘”,与其争抢阳光和养分。
在“霸气”的沉水植物面前,颤藻终于渐渐败下阵来,让出了自己的“地盘”。
西湖水域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今年到目前为止,湖西水域还没发现颤藻絮状漂浮物大片聚集的现象。通讯员 吴联铁 本报记者 钱祎
(来源:今日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