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能源

中緬油氣管道工作人員:年輕時忍受孤獨是一生的財富

2014年02月26日11:26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位於緬甸曼德勒的中緬油氣管道調控中心,年輕的工作人員。本報記者 陳劍攝

  “和家人長久‘異地’對石油行業來說很正常,我早就想好了”

  剛剛過去的情人節,於飛給妻子買了一隻時尚坤包。他本想陪她走在商場裡,挨個櫃台挑選,直到她說喜歡。

  但相隔近5000公裡的距離,他隻能借助網站購買禮物。

  同一天,也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以往的這一天,於飛總是會陪在父母身邊,一家人逛燈會,煮湯圓。

  但相隔近5000公裡的距離,他隻能通過視頻和家人“吃年飯”。

  “我很想家,特別懷念下雪。”這個85后北京小伙子說,“但在炎熱的緬甸,我能感知到身上的責任。”

  作為中緬油氣管道原油碼頭工程的一名員工,於飛到緬甸馬德島已經快兩年了。看著小島一天天“成長”起來,直到“壯觀”,他覺得很有成就感,因為“忍受孤獨和艱苦,對年輕人來說,是一生的財富”。

  對此,26歲的胡學兵也深有體會。兩年前,這名在中國石油大學學習管道材料的男生還沒走出校門,就已經清楚自己將要走進怎樣的行業。那時,他經過嚴格的選拔,進入中緬管道項目。他知道未來的工作可能會非常艱苦,但他覺得,年輕人更應該以個人發展為重。

  “和家人長久‘異地’對石油行業來說很正常,我早就想好了。”如今站在場站的烈日下,胡學兵望著遠方說。

  他身旁,紅色和黃色的管道鑽出地表,縱橫交錯,儀表、閥門和各種精密的裝置在管道間分布。胡學兵帶著安全帽,穿著制服,逡巡其間,向來訪者詳細介紹場站的工作原理,顯得格外神氣。

  他的照片挂在皎漂管理處大樓進門的牆上。那裡,和他一起的30多張面孔,大多年輕而充滿朝氣。

  “生活和我平時的工作息息相關。”胡學兵介紹,當他剛到皎漂的時候,這裡根本沒有路,也沒有電器可用,工作人員晚間的生活和當地老百姓一樣,幾乎是吃飽就睡。

  而他們為之奮斗的事業則在改變他們身邊的環境。隨著中緬管道建成通氣,皎漂現代化的公路、電路和網路也越來越發達。周末休息時,胡學兵喜歡和同事去雜貨店“掃蕩薯片、巧克力和‘日本豆’”,如今,他發現貨架上的商品比原來多多了。

  一個差不多年紀的小伙子走過來搭住胡學兵的肩膀。“兄弟!”浙江人胡學兵用南方口音打著北方人習慣的招呼。“親密無間!”小伙子笑著回答他,一口東北腔。

  “我們出來就得代表中國人,無論為人做事”

  在緬甸,即使是陌生的面孔,隻要看到胸前“CNPC(中國石油)”的標志,年輕人之間都會覺得特別親切。不管家鄉在哪裡,也不管是業主單位還是分包單位,“都是中國人。”於飛說。

  “我們出來就得代表中國人,無論為人做事。”這也是中石油東南亞管道公司總經理姜昌亮對所有員工的要求。而這些來自中國的年輕人,則從未讓這條通往中國的油氣管道“失望”。

  早在2008年,中緬管道籌備組的幾位領導直接找到北京大學,要為這項“超級工程”招收緬語專業大學生,三年級的夏東侖入選了。從2009年1月到緬甸開始,他已經足足在外待了5個年頭。

  綜合調度處的工作遠比“翻譯”復雜,在參與了很多高層商業談判,並獨立完成了不少征地賠款工作后,1987年出生的夏東侖,如今看起來已經非常沉穩。

  說起工作,小到一次賠款的數額,一場談判的日期甚至一座場站的火炬高度,他幾乎都能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

  “他們都叫我‘搜索引擎’。”夏東侖笑言。他稱自己是“工作狂”,跑遍了管線的每一個角落,除了公司規定的回國假期,他平時幾乎沒有休息日。在工作時,他就連表情也繃著,來不得半點鬆懈。

  長期而密集的工作使這個從前愛踢足球、夢想著當數學家的男生很快成熟起來。

  在皎漂,他經歷過暴烈的龍卷風。而在中緬管道緬甸段最艱苦的地方——若開邦的安鎮,他獨自堅守了3個月。那時,這座小鎮一天隻供兩小時電。當國內年輕人大都成為“低頭族”,忙著更換最新式智能手機的時候,夏東侖連最平常的上網,也實現不了。

  “我對電腦、手機游戲都沒興趣。”坐在辦公桌后,他一臉嚴肅地表示,“我的時間,必須用在有意義的地方。”

  到緬甸的第一個春節,夏東侖一個人在內比都項目部度過。同事離開前,怕當地食品不安全,給他燉了一鍋牛肉,放在冰箱裡。

  “我每天就切一點兒下泡面,得省著吃。”他說。除夕,他終於忍耐不了,一個人跑到飯店裡,要了一份番茄炒蛋,“就算是吃到中國的味道了”。

  不過,他也坦言,“因為年輕,所以對‘苦’的感覺沒那麼夸張”。這個小伙子和酒店的服務員用緬甸語聊天,和餐廳的中國老板拉家常,在異國他鄉的大街上閑逛。“那時年輕,對新鮮事物特別有熱情。”如今還不滿27歲的他故作老成地說。

  “成熟”的標准就是承擔責任的能力

  在夏東侖看來,“成熟”的標准就是承擔責任的能力。說起責任,在東南亞管道公司曼德勒總部,有一支年輕的隊伍,正在日夜鎮守著中緬油氣管道的“神經中樞”。

  從皎漂首站輸出的天然氣,以及將來從馬德島首站出發的原油,都由曼德勒調控中心負責運營指揮。這座滿是計算機和顯示遠程傳輸圖像屏幕的大廳需要24小時值守,不僅得承擔日常的油氣運行和分輸,還得負責應急響應。在調控中心21名工作人員中,17名是80后,不少是2011年剛剛畢業的大學生。

  這批“尖子生”來自國內各所與石油相關的理工類高校,專業有油氣儲運、自動化控制、儀器儀表、機械工程……雖各不相同,卻都為了同一個目的:滿足中緬油氣管道建設運營方方面面的需求。

下一頁
(責編:杜燕飛、王靜)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