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能源

油田青工 新聞學子:90后的心靈碰撞【4】

2014年09月10日09:57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鐵人隊長張大為:願得一口井 白首不分離

“走,上車,咱採油隊的車臟,你將就著點!”

我跟著眼前這位身高1米9的結實壯漢上了一輛皮卡車,他叫張大為,是大慶第二採油廠採油49隊的隊長。顛簸了一路,我們到達了南3-丁1-P125井。。

“這口井跟我的感情老深了。”張大為朗聲說道。

盡管隊上有專門負責分管現場生產和維修的副隊長,但張大為總是親臨現場,這位工人們眼中的“鐵人隊長”自1996年參加工作以來,十多年都沒有休過假。一位工人告訴我們:“採訪我們張隊長,不用預約,隻管來採油隊就是了,肯定找得到他。”

“我現在最大的遺憾就是沒領孩子去過公園”,說這句話時,這位總是帶著憨笑的大漢語氣變得有些低沉,一會兒就恢復了常態,笑著說:“跟你說件磕磣的事兒,有一次我女兒的初中班主任給我打電話找我去開家長會,我起初還想往小學去,半天才反應過來女兒已經上初中了。”

提起自己的女兒,張大為不禁露出了一絲喜悅,滔滔不絕地嘮起了家裡的事:“由於工作太忙,我每次回到家裡除了吃飯就是睡覺,和女兒說上三句話都是奇跡。我對家庭特別地愧疚,但女兒卻從來沒有怪過我,有一次還跟她媽說,你看爸爸工作那麼辛苦,很不容易,你應該好好珍惜他,不要跟他吵架”。說到這裡,張大為有些激動。

說完女兒又說井。“我看見路旁的油井便有種親切感。”他悠悠地說。一口井的壽命很長,足夠陪他到退休。 (東北大學 樊杰)

  環保先行:大慶讓油田變耕地

為了讓腳下這片覆蓋油田的土地變耕地,在技術升級、設備更新和管理方法上,於淼想盡了辦法。今年5月,他帶領的102隊成為大慶油田的試點隊,將作業設備的動力由柴油改為電能,此舉讓當地年碳排放量減少25噸。

“我們作業隊用電驅通井機替代了傳統的柴油通井機,再不會有黑煙冒出來了,不但碳排量降低了,也更環保了。”他指著通井機上方的藍天說道。改造之前,他手所指方向冒出的是柴油燃燒帶來的黑煙。

為了不讓油滴落在地表污染土地,在生態園作業時,他們將草皮、沙土、黑土分層移走,作業結束后再復原,就是為了把破壞降到最低。作業結束后,再原封不動地將它們搬回來,恢復地表環境。

15153鑽井隊開井后的土地,90%以上的都能恢復成原樣。隊長付朝軍說:“現在施工都以環保為重,明年這個時候除了鑽井平台,剩余的土地都能復耕種庄稼。”

“HSE”對應著中文中的“健康、安全和環境”。在“HSE”管理體系下,污油、污水、鑽井液、壓裂液等污染物進行集中處理。過去一年,大慶油田的環境污染事故為零。

1960年,大慶油田投入開發建設,是中國第一大油田。歷經54年發展,大慶油田已擁有20多萬名員工。如何讓油田員工有一個綠色環保的生存環境,是大慶油田一直追尋的方向。

圍繞著“生態文明”,大慶油田下足了功夫。從源頭到生產到排放再到回收,大慶油田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環保系統。這一環保系統為大慶油田這一大家庭提供了生存環境的保障。

從追求“三廢治理”到“節能減排”再到“花園油田”,大慶油田走了幾十年,也將走得更遠。

大慶油田集中對乘風湖、東風湖等7個湖泊通過清淤和截流的方式進行處理。處理后的生活污水變成了生態水,成為生態園美麗風光的一部分。

現如今,每到傍晚,經常能看到退休的老人們漫步乘風湖邊,迎面拂來微風。若不是隨處可見的“磕頭機”和起到防滲作用的“五彩布”,人們可能會忘記碧草藍天的大慶其實還是著名的油化之都。 (哈爾濱工程大學 劉珺婷、長江大學 孫筱)

上一頁
(責編:杜燕飛、王靜)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