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能源

看看有沒有中招? 生活防霧霾十大誤區

2014年12月24日08:29    來源:中關村在線    手機看新聞

  霧霾是近年來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大敵,大氣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顆粒物、SO2、NO2和O3等。而我們經常在各大媒體中聽到的“PM2.5”是指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細顆粒物。城市大氣中PM2.5的來源和生成過程十分復雜,包括:各種燃燒過程,如煤炭燃燒、石油燃燒和機動車尾氣等的直接排放﹔大氣化學反應的“二次生成過程”,如NOx和VOCs在大氣中生成的光化學微粒,SO2和NOx在大氣中生成的硫酸鹽、硝酸鹽微粒等。這些顆粒物如果濃度過高,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產生很大的危害。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採用不同的方法做好防護工作,盡可能的減少這些顆粒對健康的傷害。

看看有沒有中招? 生活防霧霾十大誤區

  大家防護霧霾的措施多種多樣,並且很多方法都在各大社交網站中快速傳播,從最為簡單的關閉門窗,到比較“復雜”的佩戴各種口罩、空氣淨化器、種植綠色植物等應有盡有,不過這麼多方法真的能夠有效的防護霧霾嗎?這裡我們就從中篩選出10個大家最常見的誤區,這些誤區包括了對霧霾認知以及防護措施等幾大方面,看看您是否已經“中招”。

看看有沒有中招? 生活防霧霾十大誤區

  陰天不一定會有“霾”,主要與空氣中所涵蓋的污染顆粒物濃度有關

  ●誤區之一:大晴天或下雨天就不會有霧霾

  通常很多媒體在形容霧霾天時都會用到“陰霾”這個詞語,因此會讓一些人造成這樣的誤解:隻有陰天才會有霧霾天,而大晴天和下雨天就不會有,因為雨水有一定淨化空氣的作用,可以將空氣中的污染物“洗刷”干淨。但事實並非如此。

看看有沒有中招? 生活防霧霾十大誤區

  雖然總被聯系到一起,但“霧”和“霾”有著本質的區別

  城市中霧霾形成的主要來源是工廠燃料的燃燒、生活爐灶和採暖鍋爐耗用煤炭產生的煙塵、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和交通運輸性污染,汽車、火車、輪船和飛機等排出的尾氣等等,這些非常細小的PM2.5顆粒並不會因為是晴天還是下雨而被“洗刷”掉,即即使是大晴天或者是雨天,如果這些PM2.5顆粒濃度較高,依舊對大家的身體健康會產生威脅,隻有大風天氣到來時,風將污染物吹散,或者是污染源得到了有效的抑制,空氣質量才會真正變好。另外也許是大家對陰霾太過於“重視”,並非所有陰天都會有霧霾現象,有時即使是陰天,如果能見度遠,不會有霧蒙蒙的感覺,說明當時空氣質量還不錯。

  此外很多人不太知道如何區分“霧”和“霾”的區別:霧是懸浮於空氣中的水滴小顆粒,由小水滴構成,由於其物理特性,散射的光與波長關系不大,因此霧呈乳白色,青白色,太陽出來后會立刻消散﹔霾是懸浮於空氣中的固體小顆粒,包括灰塵、硫酸、硝酸等各種化合物,由於其物理特性,散射波長較長的光比較多,黃色,橙灰色。太陽出來后也不會散去,目前隻能等風將其吹走。

下一頁
(責編:杜燕飛、王靜)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