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
今年1月至今,各地被曝光的自来水异味事件达10余起,而其中6起事件相关部门的检测结果是水质达标,不禁让人对所谓“达标自来水”是否安全心存疑虑。
就在不久前,环保部发布了首个全国性的大规模研究结果。结果显示,我国有1.1亿居民与重点排污企业“做邻居”,2.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
在自来水是否安全上,为何检测标准和百姓感受呈现“两重天”?饮用水安全关乎民生,“达标水”何时等同“安全水”?
“异味水”怎能达标?
据了解,2012年7月1日起,中国强制执行最新饮用水标准。新标准与国际接轨,共有指标106项,与世界上最严的水质标准——欧盟水质标准基本持平。既然执行了如此严格的标准,为什么达标水还是会出现异味?
杭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徐青山认为,饮用水标准虽然严格,但导致异味有机物有几十万种,大部分还是人们未知、未命名的,因此会出现有了异味后很难判断原因的情况。
“当出现明显的异味后,需要重点针对异味进行详细调查,把来源搞清楚。如果各项指标都达标了,仍然存在异味,那就考虑指标是否定得合适。”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研究所教授王有乐说。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之所以出现“异味水”“达标”的怪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检测部门往往重视源头水和出厂水的监测,对于输送至老百姓家水龙头的过程则检测较少,但实际上合格的自来水在管道输送过程中很容易遭遇污染,但这种污染往往检测不到或者根本不做检测,因此就导致了居民水龙头出来的水有“异味”但检测报告称水“达标”的现象。
“达标水”何时等同“安全水”?
记者调查发现,饮用水卫生安全监测和信息公布,仍“陷落”在职能交叉的行政部门之间。比如,住建部门、环保部门、卫生部门都具有饮用水检测的职责和能力。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建议,各大职能部门在每年的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工作方案中,应当明确检测统计的范围,尽可能地涵盖不同供水方式下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的检测信息,提高检测频率,同时引入第三方监测机制,并将水质检测数据及时公开,将民生要求作为最高标准,确保水质监测落到实处。
饮用水安全已经越来越引起不少地方政府的重视。比如杭州市政府日前出台了《杭州市防洪水保饮水三年行动计划》,将开展实施多处水源地建设工程,改变原先水源地单一的状况,增强城市供水抗风险能力。
此外,严防自来水在输送管网里遭污染也是重要课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一项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市供水管网多处于寿命的临界点,部分城市的老城区管网超期运行。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说,做好“水文章”,关键重点是抓好污水管网配套建设,加大老旧破损自来水管网检测、修补、更换力度,确保“源头活水”的同时也要确保“龙头净水”。(据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