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林业局日前宣布,以大小兴安岭为主的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自今年4月1日起,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这一终结逾半个世纪采伐历史的“封山令”,将使中国北方最大森林屏障重获生机。
作为东北亚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资源之一,大小兴安岭林区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重要功能,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森林生态功能区,不仅庇护着中国1/10以上的耕地和最大草原,还是嫩江、黑龙江水系及其主要支流的重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
上世纪中叶,为满足经济建设需要,中国开始对这片原始森林进行大规模开发。
“那时候国家建设需要木材,树砍得越多贡献就越大。”上世纪70年代来到大兴安岭的安长路说。当时,为了争取超额完成采伐任务,人们用大会战的方式砍树,深夜拢起篝火装车。据统计,由龙江森工集团、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经营管理的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生产木材6亿立方米以上。
由于长期大规模的高强度采伐,加上多种原因造成的采育失调,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东北林区森林资源呈现减少趋势,接连发生的特大干旱、特大洪涝灾害被认为与森林过量采伐有关。
砍了几十年木头的乌马河林业局退休工人王玉德说,以前十多根原木就能装满一车,现在至少得装上一百多根,山上采伐的树越来越细了,开发初期“几乎看不见天”的大树难觅踪影。
“你们坐车去山里看看,已经没有大树了,大兴安岭的风越来越大,林子也存不住水。以前雨下好多天也不见涨水,现在下一场暴雨河里的水马上就涨起来了。”西林吉林业局前哨林场从事清林工作的刘占军也有很深感触。
资料显示,与开发初期相比,大小兴安岭林区林缘向北退缩了100多公里,湿地面积减少一半以上,多年冻土退缩,土壤侵蚀加剧,地表径流时间缩短,水土流失严重,局部地区沙化加剧,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和病虫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到上世纪90年代,部分林区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中国也开始意识到涸泽而渔式的采伐再不停止,大小兴安岭林区将会名存实亡。
为了保护青山绿水、促进东北林区可持续发展,1998年,中国在国有重点林区率先试点实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从2011年开始,可采资源基本枯竭的黑龙江大小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主伐,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大幅调减采伐量,逐步停止天然林主伐。
伊春市委书记王爱文坦承,自然界的教训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这种态势,如果继续索取会带来更大危险。从减量采伐到停止主伐到停止商业性采伐,刹车踩到底,也开始了林业发展的新阶段。
逐年调减采伐量之后,小兴安岭伊春林区提前一年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记者从哈尔滨铁路局绥化车务段得到证实,伊春下辖的桃山林业局、铁力林业局等从2011年起,仅有少量木材发送。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这一保护生态和资源的决策,使大小兴安岭数万名林业工人放下斧锯,一部分人从伐木人变为护林人,一部分人面临失去工作。这一统计还不包括与木头生产有关的加工、运输等从业人员。
记者走访大小兴安岭近20个林业局,尽管面临困难各异,但支持全面停伐已成为林区人的共识。“再不停伐,下一代还剩啥?再砍下去,连我们这一代人也看不着木头了。”
国家林业局官员表示,大小兴安岭停伐试点的实施,有助于将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逐步扩大到全国重点国有林区。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