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质量
半月谈记者: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GDP年均增速达到25%左右,创造了世人瞩目的“深圳速度”,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为市长,您怎么看待“不以GDP论英雄”?
许勤:中央明确强调,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客观地讲,GDP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但GDP不能完全反映经济活动总量,也不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的质量效益,以及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我理解,不以GDP论英雄,实质就是要破除对GDP的盲目崇拜,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从注重速度、规模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上来。过去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也使深圳较早地遇到了人口、土地、资源、能源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在2010年,也就是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深圳就在“深圳速度”基础之上提出了“深圳质量”的新理念、新标杆,努力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半月谈记者:“深圳质量”这样一个理念,在外部经济形势比较糟糕和恶劣的时候,会不会受到冲击、有所动摇?
许勤:“深圳质量”理念提出4年来,无论外部经济形势多么严峻复杂,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困难压力有多大,我们都始终坚持深圳质量理念不动摇,即使是2012年一季度深圳GDP增速降为5.8%,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也保持了足够的定力,坚持转型升级的方向不变、步伐不停、力度不减。
指挥棒指向哪里
半月谈记者:政府改革中,如何运用好考核的指挥棒也很重要。这些年深圳经济特区在建立健全更加科学规范、更加符合质量效益型发展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上,已经作出了一些探索。您如何看待政府改革中的考核指挥棒作用?
许勤:考核的关键是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估考核形式,充分发挥评估考核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引导各区、各部门树立正确的工作导向,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2013年起,深圳把已开展了6年的环保实绩考核“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考核指标更多,内容更细,要求更高。在生态资源丰富的大鹏新区,市委、市政府已明确不再考核GDP,就是要鼓励大鹏新区始终坚持环境保护优先,科学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循环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城区发展模式。(记者 王传真 詹奕嘉)
大部制改革谨防“貌合神离”
对话人物
梁维东 广东佛山人,现任中共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中共十八大代表。在顺德率先试水大部制的2008年,梁维东开始担任顺德区委副书记、代区长;3年后成为顺德综合改革的“操盘手”,并担任区委书记至今。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被认为是具有“改革基因”的地方。围绕政府改革中的大部制改革,半月谈记者与在顺德担任党政负责人6年多的梁维东展开了对话。
大部制不能流于形式
半月谈记者:顺德大部制改革使部门减少了三分之二,各大部门行政首长由区级官员直接兼任,压缩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大部制是不是意味着部门越少越大越好?
梁维东:这是一个误区。大部制不是越大越好,不是说部门越大、党政部门数量越少就越成功。关键要看是否有利于扁平化管理,提高效率,提高决策水平,以及是否有利于最大程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企业和老百姓得到便利。
如今,我们也在思考,有些部门是否要重新单设。比如,呼应国家层面食品药品监督机构的升格等。这不是要走精简机构的回头路,而是综合改革的需要。
要想真正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大部制只是一个起点而已。治权结构的调整、国家治理水平的现代化需要内、外两个方面的同步调整,这些都需要在机构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配套。否则,大部制也可能流于形式,“貌合神离”。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