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置换”求解人的城镇化
对话人物
黄斌 江西省共青城市委书记,在共青城市推动“三个置换”改革,即在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进城农民以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或城镇社会保障,实行农民换股、换保、换房进入城镇,加快农民转移进城及市民化步伐。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但进城农民如何能够在城市安居乐业?政府怎样保障他们与其他市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诸多难题仍然需要在实践中去破解。去年以来,江西共青城市开始进行“三个置换”改革,努力创造条件,让“人的城镇化”更顺畅。他们的改革是否顺利?最近,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这项改革的推进者——江西省共青城市委书记黄斌。
半月谈记者:应该说,“三个置换”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怎么想到进行这样的改革?
黄斌:党的十八大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这为我们加快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但现实是众多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缺乏存在感,若即若离。不少农民进城赚钱后第一件事就是在农村老家翻建房子,但本人还要继续进城打工,“房子在家闲置,自己在外租房”,这种情况造成了极大浪费,也不利于农民融入城市。
针对这些情况,从去年8月开始,我们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激励、群众自愿的原则,在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开展“三个置换”改革。按照试点先行、梯度推进原则,把2013年作为共青城宅基地置换的试点年,以置换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城市商品房为主。去年共有7个行政村、3511人递交了置换搬迁申请。经过审核和公示,有1300多位农民签订了整体置换搬迁协议。去年我们试点的目标本来是转移农民1200人,结果超过了这个数,可见老百姓进城生活的愿望十分强烈,积极性非常高。
半月谈记者:所谓置换,就是农民拿出自己享受的权益来交换市民身份,对农民来说有失有得,为什么还那么踊跃?
黄斌:这是因为我们的改革举措对农民而言含金量很高。农民虽然失去了宅基地,但获得了城镇住房,与此同时,农民还能获得多种实惠和选择权。比如,在户籍方面,进城农民可以办理城镇户口,也可保留农村户籍。如果办理城镇居住证,除了宅基地,农民可继续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农村计划生育、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在社保方面,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农村低保和城镇低保实现“三大并轨”,进城农民可自由选择医疗保险,农村和城镇的低保也实现互转。在农村产权制度方面,对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颁证,并长久不变,按照“群众自愿,依法流转;市场运作、公司经营;结算到户、用于保障”的原则,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土地承包权作股入社,或统一流转,收益用于该农户缴纳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半月谈记者:看得出来,共青城推进这项改革的力度很大,投入也很多。实际上,投入的问题是“人的城镇化”中各地普遍面临的问题,是一大瓶颈,你们那里恐怕也面临这个问题。
黄斌:确实,随着农业转移人口规模的扩大,要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必然要增加地方财政支出。根据共青城的实际情况,一个农业人口完全转移成为市民,政府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约10万元,对自身财力有限的共青城来讲,这是一笔非常大的投入。
以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为例,我们在市区中心地段开建“温馨家园”小区,这些住房将以每平方米1350元与置换农户差额结算,而当地商品房市场均价达每平方米3000多元。置换农户用农村房屋拆旧补偿、移民扶贫补助、农垦或农村危房改造补助等补贴抵扣后,购房实际出资很少。这其中的差价都需要政府填补。说实在的,决策时承受的压力大,但不干不行,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为解决建设资金投入难题,我们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要求,全面整合各项涉农资金,统筹用于市镇联动建设。同时,我们计划对可置换出的宅基地和房前屋后闲置土地进行平整复垦,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用新增建设用地的出让收益解决农民置换进城所需的部分资金。
半月谈记者:我们说有产业的支撑,“人的城镇化”才可以持续健康发展。“三个置换”看上去更多的是在拿土地做文章,这会不会带来一些隐患?
黄斌:对中西部地区多数地方来说,加速工业化进程与加快新型城镇化是要同时解决的难题。包括共青城在内的不少地区走的是一条以适度超前的城市建设带动相对滞后的工业发展的路子。要通过城市建设来完善功能、提供平台、积累资本;通过发展工业做大总量、增加财富,促进三产繁荣;通过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增加收入。因此,要推进城镇化,就要构建具有强大支撑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反过来看,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可以为城市建设聚集人口,也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缓解企业招工难问题。随着近年来共青城的“强工兴城”,这里已发展成为中国羽绒服名城、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和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基地。目前,共青城的工业园用工需求约为2万人,但实际用工只有约1.5万人,其中30%的劳动力还经常性流动,急需以安居来稳定本地务工农民。
半月谈记者:其实“人的城镇化”不仅需要城镇提供住房、就业、社保的拉力,也需要农村改革、农村发展的推力。
黄斌:是这样的。我个人认为,首先是开展承包地确权登记;其次,成立土地流转机构;再次,以村为单位,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可以以土地入股分红形式参与开发,也可以鼓励农民组建合作社。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和引进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促进产业化、机械化、标准化的现代化生产。在这方面,共青城将以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阵地,引导规模经营,培育家庭农场,发展精致农业。只有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农民才能获得更多的分红,才能更安心、更有底气地进城。
半月谈记者:“三个置换”等类似的改革举措,加快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让农民带地进城,在享受城镇各种公共服务的同时,还继续保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权益。有人认为,进城农民享受了城市和农村的“双重权益”,对城镇居民不公平。您怎么看?
黄斌:要历史地看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通过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来扶持工业发展,用城乡土地价格差来推进城市发展,农民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目前的农民带地进城等改革也可以理解为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对农民的一种补偿。同时,从大的原则说,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这也是经济发展的规律,是推进城镇化的需要。(记者 刘菁 郭远明)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