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首次全国两会,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主题。围绕政府改革、农村改革、企业改革、教育改革、医疗改革、金融改革等领域,半月谈记者与改革人物展开了对话。
“政府的存在要像空气一样”
对话人物
许勤 江苏连云港人,先后在兵器工业部、国家计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深圳市委工作,2004年获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现任广东省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深圳依然承担着为全国各地探索新经验、提供新示范的重大使命。
“如何看待政府在市场运行中的作用和角色”“转变职能究竟怎么转”“官员考核的指挥棒指向哪里”……围绕政府改革的热点话题,半月谈记者与深圳市市长许勤进行了对话。
定位准确至关重要
半月谈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改革领域的热点话题。据说深圳企业界流传这样一句话,“政府要像空气一样,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必不可少”。作为深圳市市长,您怎么看待这句话,怎么理解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和角色?
许勤:有的深圳企业将政府比作空气,这既是对我们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肯定,也是对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鞭策和期望。
比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用政府权力的减少换取市场活力的增加。2009年以来深圳先后4次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幅度达60%以上。去年,深圳率先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形成了商事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审批与监管相统一、注册资本实行认缴制的商事登记管理新体系。截至2013年底,全市新增商事主体数同比增长152%,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数居全国首位。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首先要敢于“放”,最大限度释放市场活力。其次,要善于“管”,切实转变市场监管方式。在我看来,加快推进“五个转变”至关重要,即从直接管市场主体向间接管行业转变,从会审批向会制订规划、政策、标准转变,从事前准入管理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从依靠行政手段向更多依法治理转变,从主要依赖财政资金来推动工作向善于撬动利用社会资金来推动发展转变。
打破“玻璃罩”和“天花板”
半月谈记者: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各地各部门都锐意改革,砥砺前行。在新形势新任务下,深圳经济特区承载着中央的厚望与重托,要努力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前列。您是如何理解和看待这个问题的?
许勤:作为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因改革而强的经济特区,改革是深圳永恒的使命和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不仅要勇于改革,还要善于改革,把握好改革的方向、重点、时机和节奏,以改革打破发展的“玻璃罩”和“天花板”。
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握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发展的方向。
一是市场化。这意味着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核心,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发展活力。
二是法治化。如果说,当年深圳经济特区主要是靠“破”字当头,率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现在则要“立”字为先,尤其在政府改革方面,要率先形成一套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更加需要以法治作保障。我们将通过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市,全面确立法治在城市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规范性、保障性作用,持续提升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是国际化。现在这个阶段我们要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以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聚焦湾区经济,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国际化推动对外开放升级,以高水平、高质量的对外开放倒逼体制改革深化,带动发展方式、治理体系、制度规则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下一页 |